第1212章 是非誰能說清(2 / 2)

詭三國 馬月猴年 7401 字 10個月前

上邽城。

上邽並不大,隻是天水郡之下的一個縣城,原名清水縣。商周時期,清水為邽戎、綿諸戎居住地。在西周孝王時,嬴姓部落首領非子因養馬有功,封為王室附庸,封邑在便是在清水,因此這個城牆的曆史,也算是有些年頭了。

隨後因為政治文化經濟的東移,上邽這裡也沒有得到什麼傾斜,更不用說扒掉原有舊城牆然後重建擴大了,就這樣將就著用著,一直到了現在。

城牆之上脫漏的青磚斑斑點點,有些城垛已經垮塌了,還沒有來得及修繕,露出原本屬於牆體內部的黃土。

上邽自從漢靈帝羌亂的時期開始,也沒有了具體朝廷指派的縣令,一直便是天水趙氏代為統管,假縣長姓趙名昂,字偉章,見斐潛帶著兵卒而至,便捧了冊綬在城外恭迎。

斐潛笑笑,也沒有計較趙昂的小心思,便順手取了冊綬,然後反手又遞還給了趙昂。

趙昂自然不勝歡喜,連忙安排牛羊酒水等等物資酬軍不提。

斐潛要上邽這種飛地,根本毫無意義。駐軍多了,上邽一個是窮一個是小,根本施展不開,不駐軍,那麼取了冊綬又有什麼意思?

因此還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在手上轉過這麼一圈,就等於是給趙昂做了個注腳,從此趙昂就可以拿掉頭上的這個“假”字,堂而皇之的成為真正上邽的縣令。

隻要征西斐潛不倒台,那麼趙昂就多了個護身符,多少算是斐潛的門生故吏了,大概就差不多是這樣的意思。

有了新鮮的牛酒,斐潛自然不用再啃馬肉了,便在大帳之內,讓人取了爐子木炭,又用些鐵絲,做成鐵簽,便可以燒烤了。

烤製食物來吃,自從上古就有的,但是燒烤的方式卻一直都在變化。

“炙”字的出現,形象的畫出了燒烤的美味,就是取肉在火上烤,而“膾炙人口”就是形容人的文章像烤肉一樣,根本讓人一口接著一口,停不下來!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獻之。”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已經知道,光烤野兔已經落伍啦,必須要配上酒才夠味。

到了漢代,已經出現了類似於後世烤牛羊肉串的那種長方形的裝炭火的烤爐,也稱之為“上林爐”,鐵質的就相對大一點,也有陶質的,則是比較小一些,還會在左右兩邊加上兩個把手,以便攜帶。

因此當下,斐潛隻不過用鐵絲代替竹木簽子,然後多了些佐料來醃製羊肉而已,隻不過吃肉這個事情,在漢代還是屬於比較高層的事情,普通人並不能隨心所欲的大口吃肉,多少也算是一種不錯的享受了。

斐潛拿起了一根鐵簽子,看著鐵簽子上麵串著的羊肉。原本白色的羊肉脂肪被烤成了金黃色,邊緣微微有些焦黑,散發著誘人的油脂香味,用牙齒扯下兩塊,噴香的油脂便在齒間和細嫩的羊肉纖維混在在一起,組成了讓人垂涎的鮮美味道。

斐潛狼吞虎咽的咀嚼著,然後幾口便將一根鐵簽子上的羊肉塊吃得乾淨,隨手將鐵簽子扔到了木盤當中,又抓了一根,一邊吃著,一邊對著一旁的蒙恕說道:“寬之,隨意,隨意,莫要客氣。”

吃過了兩三輪,伴隨著大小羊肉下肚,又喝了幾碗水酒,多少肚子裡麵就有些底數了,斐潛也就放緩了速度,端起了酒碗,對蒙恕說道:“寬之出山助某,不勝感激,且勝飲之!”

蒙恕舉碗,一飲而儘,然後將酒碗放下,沉吟片刻之後,開門見山的說道:“某聞將軍有‘老秦令’,可否一觀?”

斐潛從懷裡取出了那一塊老秦令,讓親衛轉給蒙恕觀看。

蒙恕將手在身上衣袍使勁擦了擦,才小心翼翼的接過了老秦令,捧在手中仔細端詳著。

斐潛一邊慢悠悠啃著羊肉串,一邊看著蒙恕臉上難以掩飾的神情變幻,心中不免有些感慨。

“昔晉獻公立驪姬,生奚齊,後驪姬賊太子,太子縊於新城。姬遂譖重耳,重耳出奔,方得穆公之助,終成晉國百年霸業。”斐潛緩緩的說道,“如今可知,逃者生,縊者亡。然先秦之事,何其似也,若為其時,孰對孰錯?”

晉獻公是驪姬暗中搞鬼,陷害了太子申生,而秦國則是趙高指鹿為馬,賜死了太子扶蘇,雖然年代不同,但是其實非常相似,隻不過晉獻公還有個能力強一些的兒子重耳,再加上春秋時期環境還不像秦末那麼的惡劣,所以重耳成為了春秋五霸。

太子申生是個悲劇性的人物,是驪姬陰謀詭計的犧牲品,同時也是他所信奉的觀念的犧牲品,既已知道罪魁禍手是誰,卻為所謂大義而不願反抗,原本出逃本可以存活,卻以自儘來證明自己的清白。

扶蘇也是如此。

這種悲劇性的人物多半隻能在注重孝慈、仁義的社會環境當中才能找到,他們把自己所信奉的道德準則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寧可自己含冤而亡,也不讓自己的所作所為有損於應當忠孝的對象。站在他們的立場之上,絕對不可能想到以牙還牙、以惡報惡,剩下的就隻有以犧牲自己來成全他人。

這樣的行為固然很可貴,但是其所付出的犧牲,卻有一個值不值得的問題,實際上,他們都還可以有更好的選擇,完全可以既避過陷害,使搞陰謀者得到應有的懲罰,又以此來表明對父王的忠誠。

蒙恕將老秦令奉還,長長的歎息一聲,默然無言。嚴格講起來,蒙氏當時也是如此,甚至當年的長城兵團也是在這樣的思想下的犧牲品。

“滅秦者,非漢也,乃趙胡之輩。若無陳吳揭竿,亦有楚趙反叛,非蒙氏之過也!蒙氏隱山林之間,償恩四百餘年,足甚矣!”斐潛看著蒙恕,繼續說道,“更何況,滄海桑田,世事變幻,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當今亂世漸起,邪逆當道,善而縊者不可取,憤而爭者當有為,凡民有喪,扶服救之,挽天下之將傾,立萬世之功業,吾輩自然當仁不讓。不知寬之以為然否?”

不同的人,自然要用不同的方法,像是鑰匙開鎖一樣,用錯了基本上就是無用功了,而對於蒙氏來說,和其他的人自然不同,就是需要斐潛講這樣的先賢道理,這樣的高度理念來解開原本的心結,來打破蒙氏祖先留下的枷鎖,給予他們的未來一個更強更好的理由和方向,才能讓蒙氏一族,還有其代表的這些老秦遺人真正的加入進來。

所以斐潛才會說,秦漢之間並沒有什麼生死關係,讓秦朝滅亡不是彆人,而是秦朝自己,是趙高胡亥等人。

當然,蒙恕等人的出現,其實也代表了蒙氏族人思潮的一種苗頭和轉變,斐潛的話語不過是助推一把而已。因此當斐潛講完之後,蒙恕低著頭,思索了片刻之後,便離席而拜,說道:“將軍此言,如黃鐘大呂,振塵去埃,滌耳清心。恕受教,願附將軍麾下,征戰沙場,建功立業。”

斐潛連忙上前扶起,然後一麵再次勉勵蒙恕,一麵下令舉辦酒宴。這對於深蘊職場規則的斐潛來說,舉辦酒宴自然一則為了慶祝之前的戰功,二則也是為了讓蒙恕更好的融入團隊,再者,斐潛同樣也要借蒙恕展示一個態度,自然是要熱熱鬨鬨的辦上一場才好。

就在此時,忽然有兵卒上前稟報,說是有關中派遣信使前來,呈上了一個火漆封住的竹簡,斐潛麵上神色不變,心中卻不由得一跳……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