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帶著一些無奈說道:『夏侯元讓素有謀略,怕是不僅計止於此也……』
斐潛點了點頭說道:『此乃計中之計……』
夏侯惇表麵上的這個緩兵之計,幾乎沒有任何的掩飾,也就等於是說夏侯惇似乎有意讓斐潛覺察出這個是一個緩兵之計的樣子……
夏侯惇是一個愚鈍之人麼?
很顯然,並不是。
荀攸說夏侯惇素有謀略,倒不是一個誇大的形容詞。在斐潛原本的印象當中,夏侯惇應該是一個頭上戴著海盜眼罩,然後動不動就喊著死來或是死去的凶猛壯漢,所謂獨眼酷大叔,人狠話不多,能打還事少,忠心保操哥,無雙猛將夏侯惇是也,但是實際上當下的夏侯惇,實際應該是偏向於儒將一側。
曆史書卷記載的很多東西,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是全盤相信,畢竟前後順序稍微有些差彆,可能就是兩碼事了,就像是夏侯惇摔鏡子的事情,陳壽特意用了筆墨,而對於夏侯惇在穩定後方,平定叛亂等等事跡蜻蜓點水……
曆史上,在建安十二年的時候,曹操大賞群臣,夏侯惇功勳排名第一,『錄惇前後功,增封邑千八百戶,並前二千五百戶』。曹操不傻吧?曹操手下大部分也不傻吧?肯定不傻的,那麼上至曹操,下至群臣,都認為夏侯惇功勳應該排名第一,說明雖然夏侯惇沒有上前線殺敵,但是對於曹操當時的前線作戰,確實是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而這樣的貢獻可能主要就是兩個方麵,一個就是後勤糧草,一個就是地方穩定。
從這一點看來,夏侯惇會為了保全自己就放斐潛過去?
夏侯惇在曆史上大概率參與了曹操的河北之戰,河東之戰的整體戰略規劃,甚至還有專門針對於江東一帶進行了謀劃,對孫賁等人進行離間和策反,而這些,陳壽基本上就是省略了,這不能不懷疑背後是不是有什麼PY的交易。
所幸,斐潛現在身邊有一個精通曹軍內幕消息的荀攸。
『故而,夏侯之意,當於緩兵之外也……』斐潛點頭說道,這也是斐潛對於夏侯自己的判斷,『夏侯明行緩兵,實欲令某急進也!』
要明確一點的就是,夏侯惇和曹操之間的關係,絕對不僅僅是CP那麼的簡單……嗯,反正就是這麼個意思,旁人或許會做出對不起曹操的事情,夏侯惇絕對不會,這麼說起來,其實說CP似乎也可以。所以,夏侯惇的所作所為,一定是站在有利於曹操的角度的,那麼當下夏侯惇略顯的有些奇怪的舉措也就很『自燃』了……
這真的是要燃燒自己,照亮曹操啊!
一般人知道對方用了緩兵之計,會有什麼應對?肯定是反其道而行之,而這恰恰就是夏侯惇想要達成的,甚至有可能讓李典過來的時候言語之間並沒有李典所轉述的那麼客氣,目的就是要麼讓斐潛發怒強攻陽城,要麼就是拋下陽城直接南下進攻許縣。
夏侯惇在陽城固守多年,對於城內的防禦體係自然是比較有信心的,縱然夏侯惇知道斐潛有利器會炸城門,但若是以砂石擁堵門洞,縱然斐潛炸了城門又能如何?所以以城牆為依托,消耗斐潛的兵馬,無疑就是夏侯惇為曹操所交上去的最好答案。
同樣,如果斐潛企圖繞過陽城,直接南下,也是夏侯惇可以接受的,因為這樣一來夏侯惇就一方麵可以反過來進兵雒陽,切斷斐潛回歸路線,同時也可以尾行斐潛,然後在陽翟,抑或是許縣之下進行夾擊決戰……
現在說起來,斐潛還可以選擇進或是退,但是隻要一過陽城,行進的方向就算是完全確定下來了,也就是等同於斐潛明牌在打,就像是煤堆裡麵的螢火蟲那麼的顯眼,不管是夏侯惇,還是荀彧,抑或是在一旁的曹操等人,都會順著光亮彙集而來……
張遼捋著胡須,朝著陽城方向瞄了一眼,『某倒是小覷了夏侯!』
趙雲還是老樣子,大餅子臉上平靜如水,似乎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不管多麼奇怪,都不能讓趙哥的眉毛多動兩下一樣……
斐潛笑著問荀攸,『公達可有妙計?』
荀攸拱手說道:『主公既然已有定策,又何必讓某獻醜?』
斐潛哈哈笑了兩聲,說道:『便如此罷!且告知李曼成,就說某允了夏侯之議!於此等候天使駕臨!』
此計對於夏侯惇來說,確實是一步好棋,可問題是好棋必須要讓人看不清楚後續的變化,而夏侯惇似乎還差了一些……
……( ̄◇ ̄;)?!……
陽城之上,夏侯惇帶著一絲不敢相信追問李典道:『這,驃騎……竟然允了?!可有其他說辭?』
李典緩緩的搖了搖頭。雖然說對於夏侯惇表現出來的不信任,李典內心當中多少有些不快,但是表麵上並沒有展露出來什麼。
『某知矣……』夏侯惇皺著眉頭,來回走了兩步,轉過頭來對著李典說道,『辛勞曼成了……』然後表示然李典可以先下去休息了。
李典也沒有再說一些什麼,拱拱手就在夏侯惇的護衛帶領之下,退了下去。
夏侯惇盯著李典的背影,先是琢磨了一下李典,然後又搖了搖頭。夏侯惇原本懷疑是不是李典在驃騎麵前說了一些什麼,但是想了想又覺得不太可能,所以這個事情便是驃騎將軍自己同意了?
莫非之前一直傳言驃騎將軍如何如何,都是誇大其詞?又或是跟西涼武夫呆的時間久了,所以也變得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了?
如果說斐潛真的願意在陽城之下等待所謂的什麼『天使』,夏侯惇自然沒有任何的意見,甚至希望斐潛就這樣一直等下去,等到糧草耗儘的時候……
不過這個事情,夏侯惇依舊是覺得有些蹊蹺,來回轉了幾圈之後,便寫了一封的書信,將事情前後說明了一下,然後叫來了護衛,讓其急速遞送到許縣交給荀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