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和魏延都不由的或是輕聲,或是默念,重複了一下。說實在的,他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在斐潛建立整個的商業經濟的時候,因為沒有多餘的錢財去修建道路,所以起初的這些道路,很多都是商隊自行開辟出來的。
商人,為了追逐利益,可以鋌而走險,枉顧律法,就彆說為了賺錢修一條路了。
遠在傳說之中,在黃帝炎帝,以及堯舜禹擔當部落首領的時候,在華夏大地上的交通就已經有了明顯的進步,到了公元前兩千年的時候,華夏就已經出現了可以提供牛車和馬車行使的寬闊道路。
當然,這個寬闊,是相對而言的。
到了商朝的時候,所謂的商,本身就是『商人』,而這些商人為了銷售貨物,便有了修築護養道路的記載,商湯的祖先服牛乘馬,遠距離經商,點亮了輪子車輛等等的科技點,揭開了以畜力為交通運輸動力的曆史。經過夏商兩朝長期的開拓,到西周時期,可以說華夏的道路已經初具規模。
周朝之時,兩京之間甚至開辟出了一條被稱之為『周道』的專用寬闊平坦的大道,然後又以兩京為中心,向四方擴散,修建成等級不同的呈輻射狀的道路,成為了華夏最為基礎的道路體係。
秦代就不說,馳道,這華夏最早的『國道』,不管是戰略上的思維,還是實際當中的道路長度,簡直是超越了世界上同時期的所有國家。
而漢代麼……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漢代並沒有在秦朝的基礎上再次發展道路的建設工程,唯一可以稱道的是開辟了陸上絲綢之路。之所以這樣的原因,一方麵是漢代初期,百廢待興,經濟很差,另外一方麵則是漢代又采用了郡國分封的模式,大量的國中之國導致地區經濟體的猖獗,甚至為了收取商稅,在一條路上設立幾十上百個的關卡收錢,在這樣的情況下,道路怎麼可能有更好的發展?
可以說除了那條絲綢之路,漢代對於道路的拓展是非常差的,還不如唐朝。
下一次華夏大規模開設道路,特彆是在華夏東部,東南部布置道路網的,則是到了宋代。
而宋代,也是一個商貿高度發展的時間。
可是僅僅依靠商業開拓道路,確實有一定的便利,可也帶來了一定的問題。
徐晃沉吟了片刻,基本上是看出來了,指了指一些較為偏遠的地區,『商隊以逐利為重,故而……若是無利可圖,便是無路可通。』
斐潛點頭,表示認可。
這就是商人開辟道路的最大問題。
先不說那些難以通行的區域,比如山道險灘什麼的,就單說一般的情況,關中和川蜀對比就看得非常的明顯了。在關中,因為人口眾多,鄉縣密布,所以道路四通八達,而在川蜀盆地,雖然也和關中一樣是四山環繞,但是很明顯的在川西的道路就比川東要多很多。除去一些地理上的原因,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巴西人口密集商貿好,而巴東則是相對稀疏利益少,所以基本上就除了幾條重要官道之外,就沒有什麼其他的道路。
商人無法做到的事情,自然就要從軍人的角度去考慮。
斐潛往前走了幾步,到了漢中的沙盤麵前。
『關中漢中,如今有數道可行,子午,儻駱,褒斜,陳倉……』斐潛在沙盤上指出來,『陳倉陳舊,儻駱褒斜漸開,子午道麼……』
斐潛不由得看了一眼魏延。
魏延以為是斐潛在詢問子午道的情況,便是接口說道:『子午道較為險峻,若以精兵攀援而進,可也,若是欲行車輛,則難矣。』
斐潛點了點頭,『確實如此。故而當下道路,若引為商用,則足矣,而欲用兵,不足用。故而當拓其道路……隻不過開拓道路,所用財貨皆為不菲……』
『用兵之道,內以靖安,外以禦敵……』斐潛緩緩的說道,『又有兵貴神速之要……川蜀漢中之地,乃處南北交通之要,又有勾連東西之需,商道,軍道,倉廩,軍寨,各有其用,當細細規劃……』
斐潛轉頭看了看徐晃和魏延,『如今漢中川蜀周邊初定,羌人賨人巴人氐人,皆受重挫,當無力反複,此便絕佳之機也……』
戰爭,隻是用來打破一些規則,並且是在『友好協商』之下無法達成的情況下才會動用的手段之一,並不是手段的全部。
現在,從關中到隴右,從漢中到川蜀,再加上士族子弟基本上全數都被青龍寺大論所吸引,也就是說,不管是從地方豪強還是到山林蠻夷,從士族子弟到下裡巴人,都暫時不太會跳出來和斐潛攪合,難道不是最佳的一段時間麼?
想要富,先修路。
這句在後世幾乎是耳熟能詳的話語,可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若是沒有大基建狂魔的稱號,在天災人禍麵前,華夏的抵抗力至少要被削弱三分!
『公明……』斐潛繼續問道,『潼關之處,以塬為界,分上下內外轉運之法,汝以為如何?』
徐晃點頭說道:『確為良法也。』
潼關地形險要,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在這樣險要的地形上,不管是走五裡長阪,還是登上麟趾塬,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車馬人,各種貨物,如果是單一的運輸隊列,在五裡長阪耽擱一陣,然後單行道上卡在麟趾塬的山道上,那就簡直是一場災難……
基本上來說就像是原本是四車道,然後在潼關之處變成了單行道,可以想象車流會在這個地方卡成什麼樣子。如果不是采用內外轉運的辦法,利用機械吊運貨物,而是繼續用老辦法,那麼運輸的速度和頻次就會嚴重受阻。
解決了瓶頸,自然就可以加速流通。
思維方式決定了技術改進的方向,而技術的改進提供了更多的效益。
斐潛指了指在沙盤邊緣,高高隆起代表了山脈之處道,『潼關之法,可用於子午,儻駱,褒斜,陳倉等諸道乎?何處可用,何處最佳,便是二位將軍相商而定,後公明可實地察之,上報於某,遣派工匠勞役修葺之,足可節省往來之困,通達東西南北是也。』
魏延和徐晃對視一眼,然後各自略有所思起來。
對於漢代當下的交通來說,確實是在某些地方存在問題,一個是商道基本上屬於擴散型的道路,難以構建成為網狀。另外一個問題則是轉運點偏少,甚至根本就沒有,隻能是從頭到尾的走。
因為行商基本上都是走從鄉村收集原材料,然後再返回銷售成品的路線,所以如果像是斐潛這樣做成了沙盤來看,便是很容易的看出以城鎮等為商貿中心向周邊輻射的形態,這就使得主要的通道卡在了沿著城鎮的限製上,有的明明隻有一山之隔,便是不得不繞一大圈過去。
因為進山開辟道路,對於商人沒有任何好處,自然就沒有建設道路的動力了,而對於軍事上來說,價值體係便是全然不同。
而這種完全和商業體係不同的視覺角度從何而來?
當然不可能是斐潛坐在關中驃騎府衙之內,然後拍著腦袋這邊修一條路那邊挖一道溝……
作為魏延,他在川蜀漢中都待過,也作戰過,對於其中那些道路重要,那些要點困難自然十分清楚,以他的意見為主,做出一些道路的改進的主要框架,當然就會比較切合實際。同時,作為在關中看著商貿一步步發展起來,並且親自到了潼關督建新城,有充分的利用技術來解決一些高低落差,亦或是水陸轉運困難經驗的徐晃,也會根據自己的想法改進魏延的框架,最終建設出符合漢代當下生產力,並且能促進地方和中央經濟發展的道路來。
交趾,雪區等等邊緣區域的貨物,如果說來回走一趟,按照大漢現在的交通工具,一年都未必能夠走一個來回,但是如果說分成階段式的運輸呢?
從交趾到川蜀,然後再從川蜀到漢中,漢中轉運到長安,這樣長距離的運輸變成了中短距離,那麼不僅僅是大漢,連帶著這個世界的一切,都將變得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