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廷達駐防的地方叫莽虎山,名字是莽蟲自己取的,因為這地方根本沒名字,就是個無名山頭,與最近能稱得上‘山’的地方隔著七裡不通人行的茂密叢林。
唯一特殊的地方就是在僅容兩馬並行的潮濕泥路兩側各有一‘座’一丈來高的石頭堆,邵廷達說這倆石頭堆就是莽虎崖,駐防無聊,他還專門立了塊木牌,寫著仨大字讓人打進道旁,算是命名了。
還說如果這打了仗並贏了,他就找人刻個石碑,勒石記功。
結果彆說木牌被轟成木渣,就連他起名的兩塊石碓,也被轟得七零八落。
“可他娘彆提了,呂宋人被西夷驅趕著往上衝,西夷在後頭放炮,剛他娘把左邊的含鳥猢猻打退,右邊的又上來。”悶頭趕路的邵廷達滿臉憋屈,“好像轟壞他們幾門炮,但沒用,人太多了。”
石岐非常詫異,道:“你部下沒死幾個人,有那麼慘烈?”
石岐離莽虎山還遠,就遇見邵廷達派出騎馬斥候說他要撤退。邵廷達就這一匹馬,又轉頭把陳沐給石岐的命令重複一遍,邵廷達順勢就一臉晦氣地退了下來。
“可不沒死幾個人,見咱炮多銃多,西夷根本沒往上來,除了躲後邊放炮什麼都不乾,放了炮也打不準,就指著倭子跟呂宋人往上衝。地方窄他們展不開,一挨打就亂,亂了就退,退了再上,也就能打死二三百人。”
邵廷達都不願意多說,他急急忙忙退下來是因為鳥銃鉛丸都要打沒了,他又不可能消滅掉那麼多敵軍,能一次次打退但戰果不大,一旦沒鉛丸炮彈他想跑都跑不了。
隻能先把火炮運走,然後再退,借戰壕前防禦工事拖慢敵軍追擊,撤退後同石岐彙合。
“他們要麼不帶炮過來,帶炮就追不上,戰壕火炮是邁不過來的,得填出路。”就算已經撤退,邵廷達依然心有餘悸,道:“他娘的,真沒想到能活下來。”
敵軍之不堪一擊,超出邵廷達的想象。
兩支旗軍在撤退途中相遇,石岐並未與邵廷達多做交談,揮手讓部下旗軍讓出通路,待邵廷達部穿過後隨即布置掩護撤退。
石岐攜帶了許多火器。
先是在撤退途中埋下踏發與絆索地雷。這倆新東西跟陳沐也有一丁點關係,是戚繼光在薊鎮弄出來的,被陳沐帶回南洋衛製造,裝備在遠征軍中數量不多。
這並不新鮮,歐洲在十五世紀時也出現地雷,多用於要塞防禦戰,還並未大規模發展應用於野戰。
在這個消息傳播緩慢、人員流動閉塞的時代,任何科技從誕生到發展都需要漫長時間,尤其是有些東西根本來不及發展就已經消亡。
除了地雷,隔一二裡地,就留下一小旗旗軍帶著木匣小旗箭隱蔽阻擊,這東西在狹長地帶對大規模衝鋒的敵人就是噩夢,隻需要兩匣小旗箭,就能把成百上千人嚇得不敢前行,再加上偶爾出現的地雷,把追擊部隊嚇成驚弓之鳥。
簡直要把擔任這支西班牙小隊指揮官的上尉氣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