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相對陣,防守方通常有些許優勢,尤其在預設陣地的條件下,防守方通常不願離開陣地,但手短的話情況就不一樣了。
牧野三營在變陣結合商兵炮手後,營前各有十二門佛朗機炮,簡易製作的雙輪馬車上滿載著清洗裝備、火藥箱、炮彈箱與供給換彈的子銃,總之一眼就能讓人看出他們充分的準備。
這些火炮當前一擺,就把軍陣嚇住了。
有道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至少普利茅斯的英格蘭貴族就聽說過一則關於明軍火炮的趣聞,那是明西二次戰爭的過程中,有一西軍騎士仰仗板甲揮舞大劍衝入明軍陣中,接連砍翻擊傷數名明軍,無人可擋。
結果被一炮放翻腦袋都沒了。
不過也有人說這事發生在法國,彆管發生在哪,反正其中一個主角是不變的,這是對貴族們的震懾。
因此這些炮往陣前一立,大部分貴族都試著離部隊遠一點……倒不是他們害怕,敢驅馬至陣前的就沒慫人,主要是認為明軍的火炮在這個距離會專門瞄準他們,自己離部隊遠點能避免火炮對部隊的誤傷。
他們多多少少都用過炮或見過彆人用炮,知道這東西很難瞄準一個人,隻要不離近,倒也沒那麼恐懼。
這種想法在火炮打響時就被轟得一乾二淨。
炮膛裡打出來的不是一顆炮彈,是一片,一片散子!
三十六門佛朗機炮在三營牧野軍中各自從左到右先後方向,炮口升騰而起的硝煙中散子由中噴出,在工事林立的圍城大營留下一片既像撕扯麻布又如冰雹灑落之音。
根本沒人去瞄準那些落單的騎士與貴族,東洋軍府跟板甲重騎有充足的交手經驗,板甲重騎雖然戰力高超,但這一單一兵種並不足以拎出來對抗建製完整的軍隊,在大量步兵、投射力量配合下能最大限度發揮重騎兵的統治力量。
跟他們搭夥的步兵更容易殺死,隻要輔助部隊崩潰,數量不多的板甲重騎沒有扭轉局麵的辦法。
對待缺少火炮但有防禦工事的圍城部隊,佛朗機炮發射散子筒廣闊的打擊麵並不能造成應明想象中一輪齊射打出個不受控製前進的突出部、或大量傷亡與後退造成的凹陷部。
大量散子噴射到敵陣身後將軍帳扯破,或打進後麵敵軍的頭盔與臉上將人打傷,最該重傷垂死失去戰力的前線步兵卻在良好工事的保護下受損頗輕。
倒是暴露在外的投石炮終於不堪重負,後陣側翼的大炮彈射擊下僥幸擊傳絞繩,投射臂轟然被扭力扯飛,重重地砸落在營地之內。
不過應明並不著急,他隻是繼續揮動令旗,讓炮兵繼續轟擊,哪怕傷害有限,也總比敵軍夠不到他情況來得好。
如果敵軍始終沒有出營的打算,後勤補給夠讓他在這打上整整一天。
炮火齊鳴的戰場上,應指揮使自在得很,他甚至掏出小本與炭筆,在馬背上記錄下敵軍缺少火藥這一特點。
他相信敵軍總會意識到,他的火藥用不完這一慘烈現實,並最終放棄沒有寨牆的營寨來與他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