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分散也隻是相對而言,諸如部隊最多的查爾斯伯爵就輕鬆地聚集起二百由騎馬騎士、重騎兵、輕騎兵組成的馬隊,收集軍隊中所有短火槍發給輕騎,以他們組成半回旋馬隊,掩護重騎兵向明軍側翼移動。
自打意大利戰爭結束後,腦子正常騎士老爺就不愛衝鋒了,不是慫了,他們依然樂於同敵軍騎士互懟,隻是衝擊有組織的步兵陣線這種事一言難儘。
不是說不能衝或者衝不垮,戰術都是由人進行的,這個問題得衡量雙方技能與時機,但大多數情況確實是得不償失,有那功夫把敵軍重騎逐出戰場有什麼不好呢?
半回旋戰術更加讓他們青睞,其實半回旋隻是個不同的叫法,類似中原王朝古代騎射與日本流鏑馬,抵近五步左右射擊。
五步是中原王朝弓手放箭的習慣,非常科學,這個距離通常是步兵冷兵器夠不到的位置,這種戰術就是用來攻擊冷兵器居多的步兵陣線的,世上大多數弓騎兵都習慣在這個位置放箭,因為在安全的情況下提供了最大命中的可能。
當然如果騎兵足夠精銳,能在更遠的位置射中但未必能破甲,不是弓的問題,馬上不易借力;如果執行戰術的騎兵足夠弱雞,他們也會從更遠的位置射擊,但未必能射中。
這種戰術本來就是對付步兵槍陣的,古代羅馬統治時期也列陣,但後來他們不知道怎麼列陣了就很奇怪,所以西歐、北歐這種戰術出現的比較晚,東歐自蒙古西征就繼承了騎射無雙的基因,不在此列。
有時候好使、有時候不好使,主要看遇上什麼敵人,用的好能撕開陣線,用不好的話被李陵射死的匈奴人也會在地下歡迎他們。
眼下的情況在查爾斯伯爵眼中就是個使用半回旋戰術的好機會,明軍三營陣線長矛林立、多為輕甲步兵、火槍稀少、主要投射兵器為上弦較慢的大弩,火炮調轉炮口緩慢,隻要從側翼襲擊過去,用半回旋戰術射殺敵人,重騎兵趁機衝擊炮兵陣地,應該能為主力步兵撕開陣線。
即使不能,他們也可以衝擊不成全身而退。
二百騎在圍城大營兜了個圈,從東側出擊,繞過火炮射程向明軍牧野右營開進,區區一二百步的距離,右營把總確實來不及調轉炮口,便乾脆吩咐商隊炮兵繼續向前轟擊敵陣,麾下步兵以大盾長矛結陣,準備防守反擊。
位居中軍的應明也觀察到這一點,揮手命部下總旗率五十騎奔赴右營馳援,餘下五十騎繼續壓陣防備敵軍後手。
查爾斯伯爵在短暫的衝鋒中看見明軍陣線在調整陣形,那些弩手把大弩架在大盾上,奔馳中的馬隊也紛紛將盾牌架護麵前,提著火槍快速逼近。
其間佛朗機炮轟擊兩次,有幾名騎手戰馬被擊倒,滾落馬下,這樣的損失他們能夠承受。
臨近三十步,幾十張合開大弩勁射而出,將一排騎兵連人帶馬射翻,所有騎兵都放心了……他們不會再給敵人重新開弩的機會,陣線就在眼前,他們將火槍端起,馬上就要接近射擊位置了!
一個個騎兵在奔馳中調轉馬頭,伸展了手臂向幾步之外的明軍射擊,帶隊的查爾斯伯爵甚至在硝煙迸發之前能看見敵人長得跟他們不太一樣的臉,可那些臉上沒有畏懼,很奇怪。
就在戰馬已轉過馬身,他也即將轉頭時,卻隔著硝煙聽見發力的悶哼,緊隨其後,有東西從硝煙裡鑽了出來,擦著查爾斯伯爵身旁飛向遠處。
耳後破空之音接二連三。
馬背上的伯爵像見了鬼——那是一支標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