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哈薩克過冬的戚繼光,要比董一元、王鳴鶴都好得多。
厚實的積雪非但沒成為他的負擔,反而成為他研究新戰法的助力。
眼下擺在他最大的難題不是彆的,是他部隊所攜數量眾多的火炮,他們剛使用偏箱車載分散壓力木板的方法經過荒漠,轉眼又得到西伯利亞汗國大片沼澤地的消息。
他怎麼把重炮拉出沼澤地?
飛魚。
更大的飛魚。
能帶上千斤甚至上萬斤重量升空的飛魚。
這個理想可太遠大了,經過整個冬季的實驗,戚繼光放棄了。
厚厚的積雪讓飛魚兵可以自由自在地從天而降,不必因為害怕在臨近地麵時從飛魚上跳下去摔傷,隻要經過加固的木欄蓋上兩層棉被,哈薩克北方與汗國接壤地帶的厚實的積雪能最大程度上抵消降落時的衝擊力。
但他們的加工製造能力比起大明國內名匠集中的軍器局差了不止一籌,同樣製作工藝,造出的飛魚不夠結實,即使更大,都很難達到原有的性能。
戚繼光、董一元所率部隊,自建立之初,就是一支以草原作戰為目的的戰略機動力量,誰知道跑到遠離國境的西伯利亞汗國進行西征,可算是難受到家了。
上百門重炮在開春後沿著道路返回伊犁都指揮使司,權當是加固城防了,留下輕型火炮隨軍行進,即使遇到難行之地,麻煩也比重型火炮要小得多。
要說起來,這個冬天倒也不算一直在做無用功,至少戚繼光的飛魚部隊有更多劣質飛魚可用,那些在西伯利亞做的飛魚雖然本質上沒有任何改良,卻拓寬了戚繼光的思路。
世上有矛就有盾、有船就有炮,唯獨飛魚,無所克製,用它做什麼事,都可獨步天下。
比方說將望遠鏡交給飛魚兵,卸掉彈藥滿載燃料,進行空中勘探、測繪。
七十六名飛魚兵駕馭二十四條飛魚,自烏拉爾山南部大平原準備數日,終於等到順風之時,向西起航。
二十四個百人馬隊各帶備用馬匹馱著糧食與木炭在地上作為後勤部隊,跟著飛魚的影子向西奔馳。
隻要條件允許,飛魚每天降落兩三次,將周圍情報交付地麵,繼續起航。
一時間測繪進度極快……倒不光是飛魚居高臨下效率高,也有這片區域地勢平坦、除了地上的白樺林就是山上的白樺林。
確實也沒什麼好測繪的。
不過隨他們行進,視野逐漸開闊,地麵終於出現人類活動的蹤跡。
飛魚兵在茂密的叢林中找到了一條路,天公作美沒把他們吹向回家的方向,跟著道路一起被發現的是大片荒廢的農田與囤積食物的農莊。
然後,就見到了堡壘。
董一元手上靠講故事為生的哥薩克們對此興奮異常——堡壘的出現不僅意味著明軍沒走錯路,主要還意味著他們沒有說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