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隻是單純地覺得沒必要為南朝省錢,給他們留著錢糧有什麼用啊,讓他們募兵練兵,再去打仗?
“那便多謝潘將軍了。唉,此次登陸乂安,眼見土地荒蕪生靈塗炭,安南遭逢如此禍難,天朝對此卻並不知曉,眼見此戰亂之景,陳某甚是痛心。”
其實潘公績及南北朝官吏百姓在私底下都稱明朝為吳朝,朱元璋稱吳王一統域內,消息傳至安南,上下都極為佩服。
即使後來定名為明,他們叫慣了也不願意改,再到後來明與安南戰事一起,經曆統治與反叛,吳國便成了吳賊,南朝為後黎,後黎就是起義反叛明朝的黎利建立。
雙方本就有很深的仇恨。
但是顯然,此時此刻,明軍站在潘公績這邊,他當然不會不知趣地提起這段往事,不論言語還是舉動都很尊敬。
“解清化之圍?將軍仁德在下欽佩,然此際我部傷亡甚多,不休養生息再提征伐……”潘公績麵上為難,環顧左右對陳沐反問道:“天軍此戰攻破敵軍,不知傷亡幾何?”
陳沐對潘公績部出戰傷亡巨大是心知肚明,前麵直麵阮倦,腹背又遭受敵襲,至少兩個軍陣傷亡近半,後半場都是在潰散狀態中打下來的仗,傷亡低不了。
而且他還猜測,乂安城內彆的將領與潘公績也不是一條心,否則早在其腹背受襲時就該率軍自府城衝殺而出,又哪會任由潘公績部落得如此下場。
“我部傷亡不足百人,尚有力再戰。”陳沐說的是實話,他對潘公績道:“假使潘將軍發精兵八千出乂安過演州直走清化,陳某將兵亦趨,則清化之圍可解。”
“陳某並非單打獨鬥,我大明另有兩部大帥將兵十萬,自鎮南關、雲南入北朝腹地,勢要滅莫氏於升龍,將軍忠於朝廷陳某很是欽佩,如此忠君之人,陳某自當報於陛下。”
“將軍今日之功,可授世鎮乂安,如清化克複,陳某也願舉薦將軍於陛下,世代鎮守乂安、演州、清化之地。”
潘公績張張口,抱拳在前的手心出了一層細汗,還沉浸在陳沐所言傷亡僅不足百人的戰果中,緊跟著又聽到另有兩部明軍殺入莫氏腹地,令他表情變了又變。
至於什麼世鎮乂安、演州、清化三地,此時已不能令他動心了。
他的心顫得厲害,己國蒙難之時,處處分裂,內患尚不能解,若明軍大舉入寇欲侵奪其地,就如陳沐軍之戰力,國中誰能阻擋?
潘公績有些擔心陳沐突然翻臉,他斟酌地問道:“天軍此來興大軍入莫,這,還望將軍實情告知,究竟所為何事?”
陳沐見他後退一步,看到其慎重與擔憂,正色道:“將軍不必憂慮,此次過境原本僅是小事,陳某需借河道及兩岸漕運,向雲南疏通貨物而已,成與不成皆在兩可。”
“但莫氏殺我使者一人,才讓陳某慎重探查安南之地,見閣下國中正值興兵之時,故有興仁義以討不仁之意。”
陳沐說著抬起手掌道:“陳某可對天立誓,大明此次隻欲攻滅莫氏,助安南國中重新平定,絕無侵吞安南之意。”
“待亂世以畢,陛下重新冊封安南黎氏王,授各地忠義將軍世代鎮守,各不相攻,兩國交萬世之好互通有無,教化民生安樂,雖百代亦不必興兵,以布我天朝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