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新軍(1 / 2)

開海 奪鹿侯 3944 字 8個月前

其實單想賺錢,在大明拿白銀換通寶,在安南購貨賣回銀子就夠賺翻天。

但不要說安南,讓陳沐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花通寶都是不可能的。

他恨不得把所有通寶都收到南洋衛港融掉造火炮。

南洋大臣做買賣就一招兒,全屏一副紅口白牙,張嘴就是以物易物。

其實棉布、錦緞、絲綢大宗兌換東南亞特產,陳沐一直覺得自己是吃了大虧的,隻是形勢所迫,讓他不得不如此。

因勤勞的葡萄牙商人與大明出馬六甲去往印度的勤勞商賈,大宗棉花由澳門輸入,讓剛剛迸發出巨大生命力的廣東絲織業市場達到瓶頸,產能非常過剩。

殷正茂陰差陽錯一紙法令讓廣州府的人力資源短缺,刺激非常原始的蒸汽機使用,百姓與商賈學習南洋衛形成工廠模式,這是兩年前的事了。

那時候這對陳沐而言是一件好事,他給自己的目標就是給這些商賈投資,不是直接給錢讓他們擴大生產,而是用南洋軍府的雄厚財力把所有產品統一定價買來,刺激他們逐利生產。

另一邊,也著手投資技術,那時候他認為總有形成質變的那一天。

可他沒想到,來的不是質變,是他媽量變。

廣州府是好了一些,但工廠規模擴大到了廣東省,甚至連廣西、福建都有所影響。

這是陳沐這輩子第一次感受到蝴蝶效應。

他以為控製住棉花輸入,就能控製住規模,但地方士紳、商賈、百姓,誰都不是傻子,尤其是寧可背著殺頭罪名也要出海討生活的閩廣百姓。

葡萄牙人從印度運來的棉花不夠用,他們走海路、走陸路,從山東、從河南、從山西、陝西運來棉花,有的是尋覓到商機將棉花按市價出手,小賺一筆。

有的則是在廣州府有工廠的商賈直接雇人去往北方進貨,或是北方商賈直接來用棉花來換棉布,最遠能銷到蒙古去。

因為便宜。

彆處一匹機棉布三錢二分銀,廣府棉一匹二錢六分銀,低上兩成的價格令人趨之若鶩。

這本是件好事,但壞就壞在他給廣府棉的輸血不能停,他又不好跑去北方與商戶爭利,那就不合他初衷了,海外市場暫時又隻有這麼大,統統是熱帶亞熱帶地區,隻能賣夏棉布。

南洋諸國加一塊才多少人?

加一塊都比不上武公紀啊!

“要是為賺錢,我才不賣給武公紀換東西。”

陳沐心裡一直是這麼想的,他要是隻想賺銀子,一張嘴就能托住兩家,這邊跟武公紀抬價、那邊給合興盛供貨,中間一邊一成利,以物易物,一進一出安南之戰的軍費就有了。

雖說這樣的賺,但總歸是不如陳沐能達到的最大利潤來得多。

不論如何吧,當南洋軍府對此次外出征戰的戰功賞格公布出去,由各百戶、總旗、小旗中的講武兵宣講下去,士氣確實如鄧子龍所想的那樣,各個都準備著再戰一場。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