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一次,它的目標正是與自己相鄰的領一個國家——魏國。
魏國的始祖是周文王之子畢公高。
在兩百多年前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之後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
自此,魏國正式誕生。
說起來魏國也曾經輝煌過,並且還是在戰國時期,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當初的魏武卒更是名震天下,讓各諸侯國為之膽寒。
後來魏惠王還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身份地位再次升了一級。
不過也正是從相王之後,魏國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先是東敗於齊,後來又西喪於秦地七百餘裡土地,之後又被楚國羞辱,迅速的衰落。
說實話,魏國並不缺少能人。恰恰相反,這個國家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人才誕生的搖籃。
比如吳起、公孫衍、尉繚、商鞅、張儀、範雎、孫臏、魏章等大佬原本都是從魏國走出去的。
按理說能夠如此多的大才相助是一件無比幸運的事情,但魏國當權者的眼力勁太差,一次次的將這些賢才拱手相送,硬生生給逼到了其他國家。
可以說是實打實的“送人小能手”。
也因此,魏國才會不斷的衰弱,不複強國之列。
而秦國之所以選擇攻打魏國,無非就是兩個原因。
第一,魏國與秦國交界,方便出兵,不用長途奔襲。
第二,魏國比起齊國和楚國都要弱,在目前僅存的幾個國家之中,除了一個縮在旮旯窩的燕國之外,就數它最好欺負。所以不打它打誰?
魏國原本有兩大依仗,分彆是縱橫一時的魏武卒,以及信陵君魏無忌。
可那都是過去的事情了。
如今的魏武卒雖然也還算不錯,但比起巔峰時期卻是差了太多,對於大秦銳士並沒有太大的威脅。
至於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魏無忌,也在數年之前去世。如今的魏國正處於低穀時期。
而負責統帥三軍的人則是大將軍王翦之子,王賁。
這個人選是王翦親自推舉的,秦王也批準了。
至於原因嘛,也許是覺得魏國不值得前者親自出手。又或許是想要讓自家兒子多獲得一些機會,爭取更多的戰功。
而王賁雖然沒有其父的名聲大,但論起打仗也是一把好手。
自從軍以來,立下了不少功勞,稱得上是虎父無犬子。
而對於嬴政的這個決定,朝內有不少人的心中都是質疑的。
對於王翦大家都很放心,而他的這個兒子,雖然表現的也挺好,但終歸還沒有主持過如此大規模的滅國之戰。
若是打輸了,非但損兵折將,對於大秦的威望與軍心也是一種打擊。
而在這種環境下,王賁卻是依然接受了此次的任務,並且立下了軍令狀。
若是攻不下魏國,甘願軍法處置!,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