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蘇長青出來的時候演員們正在化妝,現在應該都弄好等著了。
這種討論一時半會結束不了,或許一直拖到傍晚接著就吃飯喝酒唱歌了,誰有時間陪他們繼續扯。
提供了片名建議已經仁至義儘,蘇長青謝絕挽留堅持離開了會議室。
馮導送了出來,在走廊裡就開始勾肩搭背:“根據韓廠長和投資方要求,除了賀歲檔這部片子還要做其他新嘗試,我這個編導不拿酬勞,得在影片的利潤中提成,共擔票房風險……”
見蘇長青趕時間,他一口氣把話說完了,意思就是現在國內能海外發行的公司鳳毛麟角,想與四維合作,把新片發到外麵去。
導演拿票房提成的做法在好萊塢也不常見,一般是大導演的待遇,雖然一旦票房失利等於白乾,可真有利潤時的提成通常遠高於單純的導演酬勞。
看來這些人很看重小鋼炮,他是國內第一個享受這待遇的導演。
於是乎小鋼炮不滿足於國內市場提成了,想賺外彙。
把《甲方乙方》發到日韓和歐美,從後來的成片質量看,這想法很大膽很自信。
發行是要費用的,這部電影如果花出去兩三百萬美元,基本相當於國內市場的那點利潤。
蘇長青沒有拒絕:“沒問題,等你們成片出來了,咱們再繼續談這事。”
雖然不看好但也沒必要把話說死,小鋼炮精明得很,等東西真拍出來了,自己也會掂量能否賣得出去。
再說是否冒險海外發行得投資方說了算,他這隻是探口風。
蘇長青對這個人說不上欣賞,但也不討厭。
馮導很有駕馭喜劇題材的才能,能編會導,國內目前能超過他的導演不是鳳毛麟角,而是根本沒有。
後來《集結號》和《芳華》拍得也都還不錯,看得出他一直想轉型成為一個有深度的導演,也算有理想有追求。
但這人太油了,格局也有限。
他是跟在大院子弟屁股後麵賺錢的慫貨,小算盤打得很精。
據他身邊的朋友說,這家夥作夢都想出名,為了往上爬什麼架子都能放下,多少次在王碩麵前痛哭。
看來王碩很享受彆人求他的感覺。
蘇長青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若乾年後馮導成立了一家公司,注冊資本是一萬元,即便這個一萬元的皮包公司還欠債一萬多,是資不抵債的。
這小子開一家公司,連一萬元都舍不得搭進去。
但在公司成立的第二年,他就以十億元人民幣賣給了中誼兄弟,加上之前出售的中誼股票,總共套現十二億。
這種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就像在路邊撿了個破碗,轉手當古董賣給公司,裡應外合把股市裡籌集來的、原本無法分配的資金套出來。
這就是割韭菜,如果影視市場早早就允許這樣玩,那麼像蘇長青這樣一部部拍電影賺錢的就顯得很蠢。
即便如此,二十年後馮導自己也說:“在這個圈子裡,我始終是個端茶倒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