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的很難說,蘇長青有個同學不滿國內環境去了大洋彼岸,在國內時兩手插口袋,到了人家那邊兼三份職,端盤子送餐都願意乾。
這不禁讓人有個疑問,如果早這麼玩命這麼任勞任怨是不是早出人頭地了,至少也能開個成功的快餐店吧?
談妥了事,蘇長青回去召集神野藝能社所有員工又開了個大會。
“新來的社長好像很喜歡開會,而且是莫名其妙開這樣的全員大會,又不是戰爭期間,難道要動員大家去打仗?”
“真倒黴,早知道這麼亂,我就跟著吉野那幫家夥辭職走人了。”
“保阪君,是去是留得下定決心,否則害人害己。”
變革很順利,沒有遇到大的阻力,因為阻力基本都走了。
神野武男手上走了一批,對變革不滿的這幾天又走了一批,藝能社因此支付了不少遣散費。
現在一盤點,藝人倒是大部分都在,還有九十多個,走的基本是舞台藝人。
這也可以理解,神野藝能社早期是靠舞台表演發展起來的,一直就非常重視這一塊,積累深厚,藝人與老東家感情也比較深。
現在來了個外國電影導演,對日本的舞台藝術恐怕了解甚少,何必留下浪費時間。
日本演藝市場發展成熟,劇場藝人工作和收入都比較穩定,於是找下家走了二十多個。
如此一來大部分劇目都無法演出了,接下去可能還會有人走。
行政人員也離職了一些,這個無所謂,再招人很容易。
意外的是原本的兩個電影創作團隊人員流失也很嚴重,目前已湊不齊一個隊伍,兩個導演走了一個姓吉野的,留下一個年輕的,兩個攝影師乾脆都跑了,現在想拍電影也沒攝影。
日本可不缺攝影師,以蘇長青的名望也不可能找不到合作者,再說我大中華也不缺人,大不了把李奧調過來。
不明白這些走掉的電影人如何考慮的,蘇長青是著名導演,大家創作風格也類似,正迎來發展的好機會,怎麼就不一起玩了呢?
或許就因為他太出名了,有些人不願意淹沒在他的光環之內。
看得出員工們士氣低落,藝能社走了一批舞台、電影創作骨乾,缺胳膊少腿不知以後如何存活下去,難道隻依靠經紀這些藝人嗎?
那改成經紀事務所好了,還叫什麼藝能社。
其實蘇長青是知道如何留住人的,早早讓西門雄和柳雨菲介入收購,原本一個重要工作就是穩定人心,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承諾更好的待遇。
蘇長青沒這麼做,神野需要大浪淘沙,何必花錢買人心。
口頭安撫也沒多大價值的,越是溫言軟語可能牢騷越多,蘇長青一直在等待合適的時機,直接宣布最有價值的事宜。
現在開會。
“即日起組建攝製組準備開拍《入殮師》,由我編劇導演,高倉健前輩主演,其餘角色均有本社藝人出演。”
“北野武工作室與神野藝能社達成戰略合作,籌拍由我編劇的《小偷家族》,北野武導演之餘出演男主,其餘角色原則上由本社藝人出演。”
“接下去會比較忙碌,辛苦大家了。”
會場鴉鵲無聲,所有人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