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熟悉的氣息(1 / 2)

重生光影年代 大秦兵 4284 字 10個月前

</p>

柏林時間十八點整,梅露蘭·多拉打來電話,關心蘇長青的創作狀況。

畢竟大學裡修過電影相關專業,她有點反應過來了:“您既然有能力為日本人提供劇本,按道理應該儲備充足,怎麼會否定一個就需要構思新的呢?”

她倒是沒有質問的意思,是真的不解,實力不允許她懷疑自己的魅力,不相信蘇長青寧可在酒店裡睡覺也不陪她玩。

蘇長青努力裝作清醒,但並不成功,聽聲音就是剛睡醒。

“我沒有外購劇本的習慣,一直自主創作,儲備的都是故事。”

一天過去了,梅露蘭·多拉思前想後有了些歉意:“我不該乾涉您的創作,回來後認真反思,或許我的想法太狹隘了,就像中國成語說的那樣,旁觀者清,您對德國以及西方社會的觀察可能是對的。”

何止是可能對的,蘇長青多看了三十年曆史,比當代任何人都更有資格下某些結論。

有些事一旦摻合了私人感情就容易變味,梅露蘭·多拉對蘇長青好感雖然還沒有與日俱增,但也算與時俱進,這是把民族自豪感拋到九霄雲外了。

另外她雖是德裔,畢竟是美國人,那種下意識占領道義高地的**非常強烈,不願意輸給任何人。

何況這些年好萊塢也沒少汙蔑糟蹋德國,各種神劇不計其數,有些劇的質量並不比後來的抗日神劇好多少,相比較之下蘇長青反而顯得尊重多了,有什麼好計較的。

另外有一點必須承認,不善於自我反省與糾錯的人或者民族都不太可能成為頂尖,即便一時風光,最終仍是跟班。

日本和德國是最好的例子,德國該說軟話時很軟,關鍵時刻噗通就跪下了,然後舉世稱讚其道歉的勇氣,發展限製因此少了很多,最終成為歐洲真正的霸主。

姑且不論是否騙炮,反正戰場上沒實現的後來依賴發展實現了,而日本卻功虧一簣。

後來梅露蘭·多拉對蘇長青說過:“以我的觀察,中德是最相似的兩個民族,都善於思考甚至熱衷於自我批判,有很強的糾錯能力,都會為不是世界一流而焦慮,這在其他地方很少見。”

其實真正熟悉美國的人都了解,德裔才是這個國家最大族裔,很早就超過了盎格魯撒克遜人,德語一度差點被定位官方語言,德裔在政治經濟中的話語權也是非常大的,甚至二戰盟軍東西兩個戰區的司令官都是德裔,當年很大程度上是德國人打敗了德國人。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後來互聯網上德吹挺到了最後的原因,再往後真找不到可以吹的人了。

蘇長青把放棄《朗讀者》的麵子徹底給了梅露蘭·多拉:“你的建議還是對的,我是局外人何必摻和這些事,這電影拍出來也不會被理解,如果西方人拍類似一部解構中國人精神的電影,我也會不舒服。”

梅露蘭·多拉顯然很受用蘇長青的大度,但仍問:“放棄劇本損失大嗎?目前項目進行到哪個階段?”

“損失多少就不去計較了,能回到正確道路上,付出再大代價也在所不惜。”

“看來之前真誤會您了,很長一段時間我認為您是很傲慢的人。”

“大家共同進步。”

“您在睡覺?”

“寫累了眯了會,把一個故事劇本化還是有段路要走的。”

“那就出來散散心吧,順便說說您的故事?”

沒道理再拒絕,剛睡了一覺精力旺盛蠢蠢欲動,蘇長青一口答應了。

這次兩人去了一家比較高級的餐廳,菜肴也是經過改良的所謂新式德國菜。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