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張導九二年憑《秋菊打官司》已經獲得過一次威尼斯金獅,《大紅燈籠高高掛》拿了評審團銀獅,算是一、二等獎都拿過了。
曆史上獲得過兩次金獅的導演隻有兩位,張導應該明白《有話好好說》太弱,很難成為第三人,他這樣的人跑來拿小獎沒多大意思。
但僅憑這股知難而上的勁頭,也值得蘇長青無條件支持,換了他未必肯受這份罪。
不過兩年後張導倒是憑借《一個也不能少》第二次捧起金獅大獎,順便還拿了三個小獎,也算是王者歸來。
昨夜喝完散場回房間,穆沐也低聲問過:“咱們是來奪大獎的,即便是自己人也是競爭關係,給人家站台有點二傻子吧?”
無論出於什麼樣的情懷,給競爭對手站台都像二傻子,一般人的確不會做。
不過蘇長青和張導的情形不一樣,兩人是北影師兄弟,當年在校的許多專業課是同一個老師教的,如果沒有這層關係也不會在一起喝酒,更不會提出互相站台鼓聲勢的要求。
對他們兩個而言,來參賽就像在一個車間裡評先進工作者,還是得遵循中國人特有的一套倫理價值,不能為了一個榮譽傷了感情,這是情商問題。
再說兩人的作品水平擺在那,不會因為互相站台就改變。
進房間前吻彆,阿佳妮還對蘇長青說:“放輕鬆些休息,這是威尼斯而已。”
她始終都有些看不上威尼斯,一股法國人的傲慢。
相對於戛納和柏林,威尼斯電影節劍走偏鋒,有些刻意拒絕商業和娛樂傾向的電影,更聚焦於各國的電影實驗者,鼓勵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哪怕有一些缺陷,隻要是有創新就能夠被電影節所接納,有點另類。
而且規模也比較小,每年各單元參展參賽的作品五十部左右,隻有其他兩大電影節的四分之一。
另外電影節的舉辦地也比較特彆,並非在威尼斯市區,而是放到了十幾海裡外的麗都島上,安排得匪夷所思。
麗都島又小又安靜,絕大部分土地私人擁有,除了馬路隻有一條公共開放的沙灘,一到電影節就人滿為患,據說當地人不勝其擾。
之所以不放在威尼斯市區,當然是因為這座古老的城市找不到合適的地方舉辦,隻好放在小島上,也因此限製了電影節的規模。
所以這是個相對專業的電影節,新奇的東西不多,發行商對威尼斯的興趣遠不如戛納和柏林。
有人算過帳,威尼斯上獲獎的電影基本都是虧錢的,賺錢是極少數,如此一來對投資人也不友好,畢竟投錢是要恰飯的,不是賺一身空名。
不過蘇長青的電影暫時不愁發行,《黑天鵝》藝術、商業兼顧,應該能打破這個魔咒。
他也隻想拿一次獎,未必會再來第二次,沒有張導這種一而再、再而三的乾勁。
第二天下午兩點才首映,午後大家集中,從酒店後的碼頭登上事先定好的豪華快艇,直奔麗都島而去。
雖然是盛夏,威尼斯氣溫並不算高,二十五六度,不過所有男人都是黑西禮服打領結,海風再怎麼吹也有點熱。
女士們都著裝清涼,阿佳妮是羅馬款的白袍,足蹬羅馬靴,給她把火炬就有點像自由娘了。
穆沐和柳雨菲都是穿著陳錦定製的國風長裙,飄逸如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