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轉戰數地拍攝,蘇長青都沒有使用四維號,與大家同甘苦共進退。
劇組人太和設備多了,他的私人飛機一次隻能載八個人,用起來反而麻煩。
另外機場與景區都有距離,還不如走公共交通。
九寨溝拍完還去了張家界,這地方的石英砂岩地貌非常獨特,後來《阿凡達》的不少外景也是在這取的,經過電腦處理後就成了外星球。
《殺死那個人》也在這取了不少景,而後上黃山再順著千島湖去了杭州,外拍的最後一站是上海。
浦東新區雖然剛成立沒多久,東方明珠塔已經矗立起兩年,周圍也形成了一定規模的高樓群,這個必須得拍。
全國這麼一圈拍下來,蘇長青覺得國家旅遊局欠他一幅義務推廣大使的錦旗。
外灘當然也拍了,而且像許多電影那樣,重點表現沿江那一排西式建築,這裡曾經是遠東的金融中心。
而且蘇長青用一種更加宏大的視角拍攝,甚至用了空拍。
上一代蘇長青曾經與一位香港搞金融信托的女人短暫交往過,一起來過上海。
在錦江飯店豪華餐廳裡,女金融家腦子很清醒,不無憂心地說過:“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並不是必然的,與人的聰明才智沒有直接關係。”
她說五十年代之前的香港並無特色,與其他港口城市沒多大區彆,是因為上海解放後外國銀行紛紛遷往這個地方,才造就了後來的所謂奇跡。
“這是一個替代方案的結果,上海才是真正的東方之珠。”
其實蘇長青也納悶過,說起東方之珠都會想起香港,為什麼浦東新蓋起的電視塔非要叫東方明珠呢?
作為上海的新地標,命名肯定非常慎重,聽了港式女友的話他才明白了,因為自己不是上海人,沒有深刻的相關曆史記憶,不能體會某種心情和雄心。
蘇長青甚至腦補了當年某個會議的畫麵。
“香港就要回歸了,現在滿大街都是羅大佑的《東方之珠》,把咱們的這個塔叫東方明珠不好吧,聽起來不像是上海的建築地標。”
“是啊,給人感覺好像要傍著誰借光似的。”
“市民也可能覺得缺乏創意,叫浦江明珠都比這個更有地域特色。”
穿著西裝馬甲的決策者沒有發言,他從會議桌的儘頭站起來,走到窗前遙望黃浦江對岸那片已經夷平的荒地。
半晌才說:“我們要把目光放到幾十年後,上海終將是東方最閃耀的明珠,這是毫無疑問的。”
另一點也是毫無疑問的,當上海有一天再次成為最閃耀明珠的時候,是靠無數牛逼的人努力來的,這是本質區彆。
二十年後港交所打算收購倫敦證券交易所,理由是有助於將英國金融業務拓展到中國內地。
時代真的正在變,港交所居然打算收購倫交所了。
然而變化還不止於此,倫敦交易所斷然拒絕了收購提議,而且還在回信中很刻意地提到了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