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光影年代正文卷第四百零三章和合三仙穆沐的父母都在機關工作,而且與柳雨菲的母親一樣,也是文化方麵的。
柳雨菲叫他們爸爸媽媽,她和穆沐從大學開始,就開始互相叫對方的父母爸媽,如同親姐妹。
她對蘇長青說:“我覺得她父母就是我父母的翻版,各方麵都很像。”
相似的家庭或許就是某種階層固化,生活方方麵麵差彆不大,包括什麼樣的父母培養什麼樣的子女。
而且都認為把自己的女兒培養成芭蕾舞蹈家是很有格調的事。
舞蹈也從來就不是個大眾化行業,尤其是芭蕾舞,家裡得有一定條件才能培養得起。
每個行業內部都有鄙視鏈,舞蹈界也不例外,芭蕾是第一梯隊,民族舞第二,這些都是演員。
國標舞靠參加各種比賽過日子,應該算運動員,而跳拉丁的都不知算哪路人。
把女兒培養成第一梯隊人才,當然是成就,事實也證明成功了,兩個女孩都特彆優秀。
穆沐父母都是那種比較矜持的人,喜怒不形於色,待人接物有禮有節。
作為傳統文化保護方麵的文化官員在家也堅持說蘇州話,而且有緊迫感:“我們不說,你們是不會說的,那麼下一代就連聽都聽不懂了。”
吳語一旦斷檔,文化損失的確很大,至少彈詞、越劇什麼的就沒人唱沒人聽了,於是三個年輕人也隻好跟著講。
穆爸爸甚至說:“你們都已經是國內頂尖的文化人,要為傳統傳承做些貢獻。”
蘇長青頻頻點頭:“是是是。”
在外地人聽起來,屬於吳語的蘇州話、嘉興話、上海話和杭州話都差不多,其實腔調還是不一樣的。
很久以前嘉興是屬於蘇州府的,所以兩地語言相通,而上海原來是鬆江府,很長一段時間歸嘉興管,所以上海話與嘉興話基本類似,這樣一脈相承下來,雖然後來各地語言有了些演變,但交流不是問題。
杭州話的腔調則和這些地方差得比較大,但認真聽也能互相明白意思。
晚飯準備得很豐盛,氣氛沒蘇長青家那麼熱烈,不過鳥語花香的卻有一種更加鄉土的感覺。
初二本是歸寧之日,出嫁女兒回娘家。
穆沐還沒出嫁,這樣的安排不算合適,但也不算唐突,有些事大家心知肚明,也不那麼較真。
甚至蘇長青在柳雨菲教導下按當地風俗買了伴手禮,煙酒糖什麼的都有,已經像個女婿。
趁穆沐不注意,柳雨菲揶揄他:“來都來了,就一步到位吧,乾脆改口叫爸媽吧,連我都叫,你不能更見外吧?”
蘇長青也明白嘴甜的重要性,可總覺得現在改口太冒進,失去了戰略緩衝。
於是反揶揄回去:“我們兩個兄妹相稱,我叫你父母叔叔阿姨好像也不合適,乾脆一起改了吧,都叫爸媽。”
柳雨菲白了他一眼:“想什麼呢,沒事找事?”
初三去了姑蘇城外寒山寺。
這應該是國內最著名的寺廟之一了,得力於張繼的《楓橋夜泊》。
這首詩就不多說了,好像沒人不知道夜半鐘聲到客船。
蘇長青以前就來過這裡,當年還在門口的山牆下拍過照。
當年是與誰同遊的寒山寺?
誰在對麵按下的快門?
蘇長青不願意多想,前朝舊事,想多了不勝唏噓。
寺裡有個碑,刻著張繼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