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電影節在五月份,還有兩個月,時間完全來得及,目標還是實際些比較好,努力在攝影方麵拿技術獎。
至於威尼斯就不要去了,張導準備了兩年的《一個也不能少》屆時將參加電影節,沒必要去把他嚇一跳。
《殺死那個人》思想和藝術性都比不過《一個也不能少》,而威尼斯是獎勵藝術電影的,去了也是當綠葉。
聊得熱乎了塞隆還問了個蘇長青也比較困擾的問題:“您已經是大滿貫導演了,是不是以後都不再參加各種評獎了?”
這個問題實際上問的是:“您現在功成名就了,是不是打算以後就拍《僵屍之地》、《殺死那個人》以及《貓鼠遊戲》這種商業片了?”
人生的奮鬥目標,總結起來無非是攉取金錢與榮譽,不過這兩項並非同等,會賺錢的導演不少,能夠贏得榮譽的始終鳳毛麟角,蘇導打算放棄優勢嗎?
其實拍商業片沒啥不好,《泰坦尼克號》這樣的商業片拍好了一樣是獲獎寵兒。
然而蘇長青這兩年連著拍的三部電影顯然不是這個類型的,以投資規模而論,甚至都屬於中低投入的商業片。
蘇長青去年就開始對混電影節沒興趣了,每種獎拿一遍就夠了,再來一遍有意思嗎?
可想想今年張導將拿著《一個也不能少》再戰威尼斯,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可能陷入了某種消極。
“難道榮譽已滿,以後真的以贏取票房為主要目標了?”
之前他還有點看不起張導對榮譽的癡迷,一年年不厭其煩地奔波於各大電影節,國際國內一個都不放過,累不累?
然而現在他意識到自己偏頗了,在影視界榮譽換錢是比較容易的,錢卻很難換到真正的榮譽。
榮譽最接近權力。
比如張導,刷獎獲獎的經曆就不說了,成就不凡,蘇長青甚至比他好些,都大滿貫了。
可張導後來擔任三大電影節主席時,把金熊和金獅分彆頒給了李安的《喜宴》、《色不戒》和謝飛的《香魂女》。
僅這一點蘇長青就比不上。
另外張導還有豐富的導演大型晚會的經驗,除了搞《印象西湖》《印象劉三姐》一類的主題表演節目,最終還導演了奧運會,成了國師。
明年奧組委就會確定08奧運會在北京召開,屆時有人會想到請蘇長青導演開幕式嗎?
恐怕很難。
這令蘇長青有些汗顏,看來自己的檔次還沒想象的那麼高,水平仍有差距。
他又想到了尼古拉斯凱奇,年紀輕輕就獲得戛納影帝、奧斯卡影帝、金球影帝,成為當之無愧的巨星。
然而之後狂接各種商業片,終成爛片之王、油膩大叔,許多年輕人甚至不知道他是三料影帝。
人都是善忘的。
爸爸經常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啊。”
做好原創了嗎?
拿過柏林金熊和奧斯卡最佳影片了嗎?
尤其是,憑原創大滿貫了嗎?
“要這麼算的話,我特麼還差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