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八章 看來是心有靈犀了(1 / 2)

重生光影年代 大秦兵 3937 字 10個月前

東方寧華侃侃而談:“你在國外待得太久了,對國內的新形勢不夠了解,這段時間正在清理企業三產、企事業單位也在脫鉤,也就是事業是國家的事,任何企業能不再辦事業……”

才出來工作兩三個月怎麼就太久了,蘇長青打斷了她的話:“我隻是倡議者,就像謝晉導演倡議創辦上海電影節那樣,接下去具體如何操作……”

東方寧華也打斷了他的話:“上海辦了電影節又如何呢?幾年過去了,那邊的電影行業有多大起色?帶動行業發展了嗎?好像也就那麼回事,中國目前不缺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

蘇長青努力回憶二十年後上海電影節的光景,一時還真找不出反駁的理由。

北野武說日本又開始膨脹,未必是什麼自我反省之詞,重點是說他們又發展到了一定水準可以搞電影節了,進而側麵提醒蘇長青時機未到。

印度也有國際電影節,和上海和東京齊名,號稱亞洲三大電影節,除了印度人還有多少其他人知道?

這麼分析似乎也有些道理,電影節是一種號召力,以國內目前的發展水平的確還需要個長期努力的過程。

但任何事都能兩麵說,文化產業的發展不是短期可以衡量價值的,要乾大事就沒有必要一分一厘地計較。

東方寧華乾脆把話說得更透徹了:“像您這樣聲望的導演,如果公開向廣電、文化以及宣傳部門倡議,應該會得到回應,以我的估計,經過考察最終很可能是廣電和北京市聯合起來做一個。

或者把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作個升級改造,二者都有可能,不過無論最終怎麼做,一旦做起來了就和您沒什麼關係了。”

聽她的意思,蘇長青就是唱高調,沒有好處的事是不會乾的,隻要把真相說透了自然也就放棄念頭了。

其實這些蘇長青當然也都考慮到了,京圈比上海的情況複雜許多,各方勢力能量都很大,老藝術家可以登高一呼,但分羹時恐怕排不上號。

可這兩天他正在熱頭上,總認為能和韓廠長能談出一個合適的模式,畢竟十幾年後北京電影節也的確搞起來了,他現在不過是搶先幾年把活乾了。

他甚至有了初步設想,比如將電影節辦成某種公私合營模式的文化基金會,這幾年政府以政策、土地入股或者所謂國有資產授權經營方興未艾,仿照成功的企業模式做文化不是不可能。

不過聽了東方寧華的話蘇長青還是心中一動,突然意識到有些事也不能太拘泥。

如果先給東方寧華打電話,他可能會很堅持一番原來的想法,但見了凱哥之後活泛多了。

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人聽了電影節想法不假思索說好的,有些事恐怕還真得尊重曆史。

如果創辦電影節真的還不到時候,為什麼非要與曆史規律擰著做呢?

應該站高點看問題,把問題拉開來看,比如倡議成立上海電影節的那個老藝術家最終乾什麼去了?

最終成了橫店創始人,一個正經的影視基地,和凱哥後來的旅遊電影城不一樣。

這樣的曆史可能更有價值。

再想想凱哥那種聰明人二十幾年如一日搞地那些不怎麼拍影視劇的影視城,為了什麼,難道瘋了嗎?

原因恐怕很簡單,因為政策上能搞,也搞得起,而且有利可圖。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