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長青與湯姆·漢克斯、萊昂納多合作,果然號召力非凡,《貓鼠遊戲》首映日恰逢聖誕節,排片量達到百分之七十,仍場場爆滿。
其實這部電影並非大製作,投入不到六千萬美元,隻能算中等。
但有當紅巨星就是巨製,何況是兩個,各自都有巨大的影迷群。
大衛·蘭道說唯一遺憾是蘇長青沒有自己演個角色,那就錦上添花了。
蘇長青倒不這麼認為,拍攝《貓鼠遊戲》時,《殺死那個人》即沒有公映也沒戛納參評,他哪知道能拿下戛納影帝,不想貿然參演兩部電影。
再說這是一個根據自傳改編的六十年代故事,關於一位白人少年的親情與成長,硬加入一個亞洲麵孔未免太刻意了,感覺有些古怪。
在中國劇院舉辦北美首映式已經成為蘇長青的習慣,好萊塢認識的明星基本都到場祝賀。
這不僅僅出於友誼,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媒體的版麵青睞勤奮的人。
塞隆和安吉麗娜雖然都在發行新片,在各地跑宣傳,但也都來了。
其實媒體早有預測,《貓鼠遊戲》一上映,將是同檔期影片的噩夢,當然包括兩人主演的電影。
不過那是製片方該操心的事,在鮮花與鎂光燈中,她們共同關心的也不是《貓鼠遊戲》,而是蘇長青的下一部作品,尋求再次合作的機會。
《航線》劇本創作之初蘇長青就開始考慮,女主誰來出演?
用熟人還是捧新人?
蘇長青不想拿自己首部原創冒險,用已經走紅的女演員顯然更保險,也更有票房號召。
阿佳妮年過四十,長得再年輕也不合適了,又不是日本電影對熟女特彆癡迷。
安吉麗娜過於現代的形象不合,海瑟薇倒是清純討人喜歡,但年紀太小了。
女主是出生在中國的歐洲人,應該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如果尊重曆史的話,甚至應該是流利的閩南語,蘇長青下麵的女演員中,梅露蘭是最合適的。
不過她顯然不行,彆說出任發言人期間不能再演電影,即便可以蘇長青也不想用她,政治符號已經太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