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一章 為標點賦予意義(1 / 2)

重生光影年代 大秦兵 4778 字 10個月前

《航線》獲得第五十八屆米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最佳導演、最佳配樂以及最佳編劇四項提名。

服裝以及美工沒有提名,金球原本就沒有這些獎項。

《臥虎藏龍》表現也不錯,獲得最佳外語片、最佳導演、最佳配樂三項提名。

金球獎項比較少,不到奧斯卡一半,一部電影能獲得三、四項提名就已經算是大熱門。

兩部電影都沒有演員入圍,蘇長青和發哥的表演未獲金球獎認可。

“什麼金球,瞎了狗眼的混球,不提我也就算了,至少應該提名發哥吧?”

港片時代發哥是蘇長青的偶像,他在《臥虎藏龍》裡的表現的確很好,這是他距離國際知名獎項最近的一次,錯過了真有些遺憾。

《航線》公映四天來,風評越來越高,各種深刻解讀漸漸發表,如同鮮藕被從淤泥裡挖出來。

這部電影畢竟是世界首屈一指大導演的作品,看,怎麼可能僅僅是愛情片、冒險片,不懂可不行,必須得把內涵挖掘出來。

所以就像蘇長青出了道題,給了大家展現水平的機會,這幾天影評人們展開想象,恨不得把標點符號都賦予特彆的意義。

其實從《僵屍之地》和《貓鼠遊戲》開始就有這個趨勢,明明是商業片卻非要解讀出許多價值和思考,令蘇長青儼然成了哲人。

這也算是筆杆子們的行業慣性,讀者有需求就得寫,於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切入角度儘可能刁鑽,就像蘇長青讀書時學習閏土朋友的文章。

《被忽視的曆史,〈航線〉在說什麼故事?》

《海洋意識複蘇,東方古老文明微妙轉向》

《大航海催生工業化,彰顯自信航線》

《重塑審美價值,蘇長青展示雄心》

……

光看這些標題就能感受到虔誠,蘇長青很舒服很欣慰。

過度解讀有利有弊,不過現在顯然向好的方向發展。

另外提及鄭和的文章越來越多,西方人對航海家的崇敬無以倫比,影評之外甚至有學者寫了專門的介紹文章。

四年多後是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國內拍了紀錄片,舉行了紀念活動,後來唐老師聯袂羅嘉良還拍了電視連續劇。

不過後來情況又有了變化,國內外都開始有人公開抵觸,澳大利亞去東南亞搞了實地曆史調查,聲稱鄭和前後滅了八個王國。

這個很值得商榷,以當時東南亞的發展水平,恐怕沒有那麼多王國可以被滅。

另外金球獎頒獎禮定在一月二十一日舉行,而不是之前傳言的二十三日,正好與春節錯開了兩天。

其實蘇長青對金球獎已經沒多大興趣,《貓鼠遊戲》、《殺死那個人》都獲邀也獲獎了,但他都沒來參加頒獎禮,今年也猶豫要不要來。

這個時間點梅露蘭倒是很感興趣,一月二十號白宮交接班,她正式卸任發言人,二十一號正好前往履職。

“如果你獲得了金球獎,能不能接受我節目的獨家專訪,我可以安排在首秀。”

她角色轉換得倒很快,如果真順著噱頭把專訪蘇長青作首秀,收視率肯定有保證,觀眾和輿論還是吃這套的。

不過蘇長青沒同意,他可沒這麼戲精。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