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金球獎上華語電影大放異彩,蘇長青獨得最佳導演和編劇兩個重要的球,也算是不負眾望。
沒有獲得最佳影片,也沒拿下最佳外語片,他有點失望,不過從一開始就明白自己應超越的目標不是《臥虎藏龍》,而是《角鬥士》。
《臥虎藏龍》去年七月就在國內公映了,如果不是後來獲得了奧斯卡獎,口碑並不高,當時沒人料到這片子能成功衝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畢竟這更多是為西方觀眾定製的片子,編劇和張導的《長城》一樣是老外操刀,劇情上容易讓國內觀眾一頭霧水。
可以說從文化趣味到武打設計這部電影都與現今國內的流行不大合拍,比如國人心目中的大俠都是遠離官府的,臥虎藏龍裡的卻都和官府有千絲萬縷關係,連歸隱都要把劍送給京城貝勒爺,仿佛是個六扇門捕快退休。
裡麵的人物也有很濃的鴛鴦蝴蝶派風格,還是會飛的那種半人半仙,這一點恐怕也讓觀眾受不了。
之所以給人會飛的感覺,可能是武打設計彆扭,吊威亞太明顯,動作慢騰騰讓人看著乾著急。
然而獲獎之後大家也都不好意思說什麼了,實際上《臥虎藏龍》如果沒獲獎,很可能和吳宇森的《赤壁》一個遭遇,洋味古裝不吃香,後者晚拍了十幾年,口碑就翻車了。
頂尖影人的差距本來就難以衡量,蘇長青編劇《航線》至少站在時代高度上,開著彆人無法企及的外掛,避免了許多美學、文化、政治上的坑,一開始口碑就占了上風,事實證明票房也要好得多,因此後續的奧斯卡表現也更值得期待。
《航線》奧斯卡的主要競爭對手無疑是《角鬥士》,這是部好影片,當年國內有引進,蘇長青也看過。
英國導演雷德利是科幻片大牛,代表作有《異形》、《銀翼殺手》、《黑鷹墜落》、《火星救援》等,蘇長青很喜歡他的作品。
神奇的是老爺子奧斯卡四次提名個人獎項,金球獎五次提名,英國學院獎六次提名,竟然一次也沒獲獎,始終差那麼點意思。
按蘇長青的分析,雷德利很會講故事玩懸疑,善於構圖,畫麵很有衝擊力,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
之所以長期陪跑各大獎項,很大程度可能是因為科幻導演的通病,為了商業考慮選擇套路,故事不嚴謹,最終淪為不夠嚴肅。
小鋼炮說他討厭科幻片,胡謅八扯毫無意義,雖然說的話比較偏激,但無疑也代表了業內一些人的價值取向。
《角鬥士》的也延續了雷德利講故事的套路,比較狗血。
這部電影說的是一個基本已掌握羅馬帝國的將軍,竟然在一再警告下還是毫無心機地被皇帝的兒子陷害了,搞得家破人亡一步步淪為奴隸角鬥士。
也不知他那些年是怎麼帶兵打仗的,也不知皇帝之子為什麼不痛快乾掉他,反而很傲慢地養蠱到劇情結束。
這故事看著狗血,然而卻是有曆史人物原型的,羅馬曆史上的確有過類似的一個人,從奴隸角鬥士開始奮鬥,一步步贖身成為公民,然後參軍當了將軍,最後奪位成了羅馬皇帝,和一般的兵變篡位差不多,雖然隻當了一年皇帝就被殺了。
本來這樣的故事好好講就可以了,雷德利非要改成套路,改成將軍先淪為奴隸,全家被殺身負血海深仇,然後再通過在角鬥場上挑戰皇帝一舉奪下帝國。
不知道哪個皇帝會愚蠢到接受這樣的挑戰,硬是把一個西方玫瑰騎士鬥惡龍的故事,安排到爾虞我詐的軍國大事上。
可以說皇帝慪氣下到角鬥場參與打鬥時,整個劇情就崩了,前麵的鋪陳全都白費了。
所以這片子雖然拍得場麵宏大,飾演將軍的羅素·克勞和皇帝的傑昆·菲尼克斯演技都獲得認可,編劇卻名落孫山,導演也一無所獲。
希望奧斯卡的評委們也能目光如炬。
獲獎消息一出,蘇長青接了許多電話,大部分是祝賀的,也有相當多媒體的,都好奇他在哪,為什麼既不參加頒獎禮,也不能接受采訪。
蘇長青怪自己太大意,完全沒有設想獲獎後如何應對媒體,這要是被知道帶著穆沐和柳雨菲波爾多度假,指不定被如何挖老底大肆炒作。
不過到了晚上,看著兩個美人在側,他就無所謂了。
“今晚老子要鬨鬼,管他們如何挖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