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3章 三個目的 華夏重器——和氏璧(2 / 2)

厲王認為卞和在說謊,而砍去了他的左足。

等到厲王駕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獻給那位武王。

武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鑒彆它,又說:“這是石頭。”

武王又認為卞和在說謊,而砍去了他的右足。

武王駕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淚流儘而代替它的是血。

文王聽到後,派人問他原因,說:“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

卞和說:“我不是為被砍腿而傷心,我是因為它是寶玉而被看為石頭,忠貞的人被看為說謊的人。”

文王於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開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寶玉,於是命名是“和氏璧”。

戰國劉向《戰國策》載:“周有砥厄,宋有結綠,梁有懸愁,楚有和璞。”

秦·李斯《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

西晉傅鹹《玉賦》說:“當其潛光荊野,抱璞未理,眾視之以為石、獨見知於卞子。”

五代時前蜀道士杜光庭《錄異記》卷七“異石”中記:“歲星之精,墜於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卞和得之獻楚王,後入趙獻秦。始皇一統,琢為受命之璽,李斯小篆其文,曆世傳之”。

唐代李白《古風》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良寶終見棄,徒勞三獻君。”

······

眾人都知道和氏璧,因為和氏璧的名聲太響了。

戰國時期,趙惠文王得到了楚國原先丟失的名貴寶玉——“和氏璧”。

這件事情讓秦昭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對趙王說,自己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

趙王看了信,知道秦王的德行。

不想給,但是又怕秦國出兵,所以和大臣商量。

有個藺相如的大臣,知道後,主動攬責任,願意以身犯險,和秦王進行交換。

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既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裡接見了他。

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

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但就是不說城池的事情。

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想出了一個計策。

藺相如走上前去,對秦王說‘和氏璧’有一點小瑕疵,於是將和氏璧拿了出來。

接著,藺相如就要和“和氏璧”同歸於儘,人死玉碎。

秦王急了,急忙讓人將地圖拿過來,將十五個城池劃給了趙國。

藺相如怕秦王反悔,所以在此找了一個借口哄騙秦王。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到了公館裡。

然後讓人將和氏璧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

後來秦王發覺這件事,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後來便不了了之。

這件事情在曆史上就叫做“完璧歸趙”。

也是秦國的一大醜聞,畢竟秦王被一個趙人耍的團團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