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9章 強大的司馬懿(2 / 2)

這時上邽軍屯上的小麥已經生長出來,有人主張“自芟上邽生麥以奪賊食”,魏明帝不從,“前後遣兵增宣王軍,又敕使護麥”。

司馬懿與諸葛亮相持,多虧以上邽軍屯的小麥作軍糧,才取得勝利。

直至正元二年,安西將軍鄧艾又在上邽“為區種之法,手執耒耜,率先將士”,進行屯墾,都說明上邽軍屯的重要。司馬懿在太和五年屯長安,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開始主持對蜀的戰爭。為了增強實力,很重視對關中屯田基地的建設。

······

司馬懿在世的時候,在魏國威望是相當之高的,即使毌丘儉、文欽在其死後討伐司馬師,檄文中依然對司馬懿有“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曆事忠貞”等讚譽。

史書上稱其使“天下欣賴”“天下大悅”。

到晉朝初年,司馬炎在太康年間做到了“天下無窮人”的太康之治,人們對推動三國統一的司馬懿還是相當推崇。乃至司馬遹被傳像司馬懿,而能在當時“譽流於天下”。

司馬懿的名聲毀敗,是從永嘉之禍以後開始。

其不肖子孫自相殘殺帶來諸多浩劫,南方的東晉,又長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漸下降。

晉室南渡,情況與當年蜀漢類似,以蜀漢為正統的呼聲日高;東晉滅亡後,情況更加明顯,到隋唐時代,民間說書戲曲日盛;而唐代官修的《晉書》,以帝王的立場更不鼓勵效法。

到明代《三國演義》之後,“空城計、火熄上方穀、見木雕魏都督喪膽”等不實的司馬懿形象就被演義廣傳於民間了。

李世民為《晉書·宣帝紀》作史論:“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卷,戢鱗潛翼,思屬風雲······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儘節,伊傅可齊。及魏明帝將終,棟梁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無殉生之報。

······

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雖複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麵矣。”

李世民對司馬懿的評價十分高。

扶蘇對司馬懿的評價也十分高,但是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扶蘇還是覺得,諸葛亮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