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2章 五大召喚 香妃 建安七子(2 / 2)

香妃無愧於香妃之名,身含異香,讓萬物皆可沉醉。

還有,五年的時間,扶蘇後宮的眾人基本上都給扶蘇誕下了龍子。

其中包括武曌。

武曌的運氣不好,第一次生下了一個女兒,於是再接再厲,在第二次的時候,生下一個兒子。

也算是母憑子貴。

······

最後一個,不得不提的就是扶蘇的召喚名額,五年的時間,扶蘇再次擁有了五次一年一次的召喚名額。

扶蘇的名氣不錯,在五次召喚過程中,扶蘇得到了三個人物召喚卡,一個親朋好友召喚卡,一個神兵召喚卡。

三個人物之中,有全部都是猛將,而親朋好友召喚卡之中,卻是一個組合——建安七子。

名氣不是很大,但是也不小。

讓扶蘇十分地興奮!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乾、阮瑀、應瑒、劉楨。

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優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

“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乾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乾。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裡,仰齊足而並馳。”

七子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外,其餘六家雖然各自經曆不同,但都親身受過漢末離亂之苦,後來投奔曹操,地位發生了變化,獲得了安定、富貴的生活。

他們多視曹操為知己,想依賴他乾一番事業。故而他們的詩與曹氏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

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中,又號“鄴中七子”。

他們對於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出過貢獻。建安七子與“三曹”往往被視作漢末三國時期文學成就的代表。

建安七子——王粲,字仲宣,東漢末文學家。

漢獻帝初平元年,董卓劫持漢獻帝遷長安,其父時任大將軍何進長史,王粲隨父西遷,在長安見當時著名學者蔡邕,深為蔡邕所賞識。

初平二年,因關中騷亂,王粲往荊州依劉表,客居荊州十餘年,有誌不伸,心懷頗鬱鬱。

建安十三,曹操大軍南下,劉表病卒,子劉琮投降,王粲遂歸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賴,賜爵關內侯。

建安十八年,曹操晉爵魏公,魏國建,王粲官任侍中。二十二年,從曹操南征孫權,北還途中病卒,終年四十一歲。王粲善屬文,其詩賦為建安七子之冠。

《魏誌》本傳記王粲著詩、賦、論、議近六十篇。有明人輯錄遺文《王侍中集》,今存詩二十三首。

後人評價“七子之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