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 href=/r/book_piew_ebook_css/0089/496460089/508051719/20200407160205/css/style.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九州史籍中最早關於樓蘭王國的具體記載,見於《史記·大宛列傳》。
根據記載,樓蘭是一個西域小國,建國於鹽澤邊上,有城郭,然而“兵弱易去”。
這裡的“鹽澤”,指的是羅布泊。
到漢代史學家班固撰寫《漢書》時,樓蘭王國有一千五百七十戶人家,共一萬四千一百口人,國都名“打泥”。
《漢書》進一步介紹了樓蘭的生態環境:“地沙鹵少田,寄田仰穀分國。國出玉,多葭葦(蘆葦)、枝柳(紅柳)、胡桐家胡楊)、白草(芨芨)。民隨畜牧,逐水草。有驢馬,多駱駝。能作兵,與婼羌同。”
漢昭帝時,樓蘭改國名為鄯善,並請求朝廷駐軍伊循。昭帝便在伊循城置都尉,行屯田。從此樓蘭便成為中央政府控製西域的戰略支點。
東漢時,樓蘭在絲綢之路上依然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東漢政府在樓蘭大規模屯田,開發樓蘭。此後直至魏晉累幾百年之久,樓蘭一直是內地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樞紐,再後來,樓蘭便很少見於史載,逐漸地神秘消失了。
至於樓蘭古國是怎麼消失的,眾說紛紜。
第一種說法:樓蘭消失於戰爭。
在公元五世紀之後,樓蘭王國開始衰弱,北方強國入侵,樓蘭城破,後被遺棄,樓蘭也從此之後滅國。
第二種說法:樓蘭衰敗於乾旱、缺水,生態惡化,上遊河水被截斷後改道,人們不得不離開樓蘭。
樓蘭曾頒布過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環境保護法律。
第三種說法:樓蘭的消失與羅布泊的南北遊移有關。
第四種說法:樓蘭消失與絲綢之路北道的開辟有關。
經過哈密伊吾、吐魯番的絲綢之路北道開通後,經過樓蘭的絲綢之路沙漠古道被廢棄,樓蘭也隨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輝。
第五種說法:樓蘭被瘟疫疾病毀滅。一場從外地傳來的瘟疫,奪去了樓蘭城內十之**居民的生命,僥幸存活的人紛紛逃離樓蘭,遠避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