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3章 兩朝奇人——洪承疇(2 / 2)

三月,皇太極發大兵采取長期圍困錦州的方針,勢在必克。

洪承疇主張徐徐逼近錦州,步步立營,且戰且守,勿輕浪戰。但兵部尚書陳新甲促戰,在崇禎皇帝也希望持重的情況下,采取了速戰速決的方針。

八月,皇太極得知明援兵已到,便親率大軍從盛京趕來赴援,駐紮在鬆山、杏山之間,部署在明軍的南麵,濟爾哈朗軍攻錦州外城,截斷鬆、杏間明軍的聯係,切斷明軍糧道,斷絕洪承疇歸路。

洪承疇主張決一死戰,而各部總兵官主張南撤,最後集議背山突圍。

最後十數萬人土崩瓦解。

洪承疇被捕之後,絕食數日,拒不肯降。

皇太極派所有能動用的人前去勸降,均被大罵而回。皇太極仍不放棄,特命最受寵信的吏部尚書範文程前去勸降,看他是否果有寧死不屈的決心。

範文程至,洪承疇則大肆咆哮,而範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與他談古論今,同時悄悄地察言觀色。談話之間,梁上落下來一塊灰塵,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一麵說話,一麵“屢拂拭之”。

範文程不動聲色,告辭出來,回奏太宗:“承疇不死矣。承疇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皇太極接受了範文程、張存仁等的專業意見,對洪承疇備加關照,恩遇禮厚。

隔日,皇太極親臨太廟,洪承疇立而不跪。皇太極問寒問暖,見洪承疇衣服單薄,當即脫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疇的身上。

洪承疇是明清之際的重要曆史人物,也是一個有重大爭議的曆史人物。

洪承疇本是明王朝的重臣,因鎮壓農民起義有功,官至三邊總督、薊遼總督。

但在鬆錦戰役中,洪承疇受明兵部尚書陳新甲掣肘,不能實現自己的戰略思路;加上那時明王朝已經十分**,崇禎帝也不能給洪承疇以支持,導致鬆錦戰役失敗,他自己也被清軍所俘。

經過清帝皇太極的勸降,洪承疇審時度勢,最後投降了清朝。

他為清朝統一九州出謀劃策,參與清朝中央佐理機務,在招撫江南、避免江南百姓生靈塗炭方麵,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勸降鄭芝龍、得以順利進軍福建時,被譽為“開清第一功”。

從曆史主義的觀點看,洪承疇之所以成為明朝的重臣,是從鎮壓農民起義軍發家的,不值得稱頌;而他降清以後,成為清初的開國功臣,在促使清朝統一、緩和民族矛盾等方麵,都是於國家於民族有益的,是應該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