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7章 蒙造毛筆 斥候前來(1 / 2)

<link href=/r/book_piew_ebook_css/0089/496460089/508051719/20200407160205/css/style.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除了軍事上,蒙將軍還給後人留下了相當多的傳說。

比如說“造筆”傳說。

傳聞之中,蒙將軍帶兵在外作戰,每次都要定期寫戰報呈送溱王。

當時人們都用竹簽寫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沒寫幾下又要蘸。

有一天,蒙將軍打獵時看見一隻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跡,心中不由來了靈感。

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將軍又試了幾次,效果還是不行,於是隨手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石坑裡。有一天,他無意中看見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筆。

撿起來後,他發現濕漉漉的兔毛變得更白了。

他將兔毛筆往墨盤裡一蘸,兔尾竟變得非常“聽話”,寫起字來非常流暢。

原來,石坑裡的水含有石灰質。經堿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變得柔順起來,傳說這就是毛筆的來曆。

相傳蒙將軍曾在善璉村取羊毫製筆,在當地被人們奉為筆祖。

又據說蒙將軍的夫人卜香蓮是善璉西堡人,也精通製筆技藝,被供為“筆娘娘”。

蒙將軍與夫人將製筆技藝傳授給村民,當地筆工為了紀念他們,在村西建有蒙公祠,繞村而過的小河易名為蒙溪,蒙溪又成了善璉的彆稱。

相傳農曆3月16日與9月16日是蒙將軍和卜香蓮的生日,村民們就要舉行盛大敬神廟會,以紀念他們的筆祖。

因此,蒙將軍雖然不能獲得毛筆的專利權,但他製的筆精於前人,對毛筆的改革是有貢獻的。

曆史上對於蒙將軍造筆的說法有一些記載。

《太平禦覽》引《博物誌》曰:“蒙將軍造筆。”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說:“自蒙將軍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

雖然毛筆遠在蒙將軍造筆之前很久就有了,但蒙將軍作為毛筆製作工藝的改良者,其功亦不可沒。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秦謂之筆,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先秦書籍中沒有“筆”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現了,而溱王隻是統一了筆的叫法,可見筆是早於秦代就存在了。

清代大學者趙翼在《陔餘叢考》中的“造筆不始蒙將軍”條中寫道:“筆不始於蒙將軍明矣。或恬所造,精於前人,遂獨擅其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