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有四個月左右的時間。
遊學的地點,他已經想好了。
不是一路向北,恰恰相反,他要往南。
荊湖南路就是後世的湖南,而湖南下麵,就是廣東和廣西。
兩廣的劃分,恰恰是北宋開始的,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簡化後就是廣東廣西。
但現在還不是南宋,漢人沒有大量南遷,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可以說是大宋最荒涼的地方。
流放廣南,了解一下。
不過黃尚卻對那裡很感興趣。
開封府的繁華,他見識過了,邊境卻還未見過。
而大宋的南方,有兩個國家。
大理和交趾。
大理不必說了,現在的段正淳大概正青蔥年少,尚未外出四處留情。
順帶一提,原劇情裡段正淳被誤認為帶頭大哥,實在沒道理。
雁門關之戰發生在三十年前,段正淳那時才多大,一個二十歲的人統領武林群雄,當帶頭大哥?
隻能說蕭峰當局者迷,阿朱又趕上了劇情殺。
可惜了塞上牛羊空許約。
大理國力太弱,對於大宋毫無威脅,但交趾不同了。
後世的越南,其疆域便是以兩宋時期的交趾為基礎,通過吞並占城,寇掠宋境,最終成國。
難道大宋打不過區區一個小國?
自然不是。
而是重北輕南,顧不上。
交趾就在大宋與遼國與西夏的交鋒中,默默壯大起來,並不斷侵擾和蠶食宋朝邊界。
無奈大宋長期堅持息事寧人的退讓政策,並沒有采取任何有力的措施進行回應,反倒讓其得寸進尺。
終於,在十多年後的曆史上,交趾軍攻破廣西邕(yōng)州,大肆屠殺十萬人,其中九萬多是百姓。
事實那場戰爭後,勝利的一方是大宋,但損失極其慘重,最後在劃分邊界時,還被占去大量土地……
黃尚覺得,以北宋如今的軍事實力,想要滅西夏和遼國,是不現實的。
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
先滅了交趾,去了南方的後顧之憂再說。
這同樣不是好高騖遠,等到省試和殿試之時,策問就不能再揣摩考官的喜好,而是要言之有物,同時揣摩天子的喜好了。
經營兩廣,平複交趾,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自從澶淵之盟後,兩朝忘戰去兵,所謂物極必反,這種局麵快要結束了。”
“主戰派即將抬頭,正是大好時機。”
“平定交趾後,不僅能為兩廣帶來和平,荊湖兩路也能徹底安定,此處地理絕佳,上接蜀地,下通江南,水土皆是上上,如果治理得宜,十年後就能成一座糧倉。”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普通士子的見識和人脈,很多時候都是從遊學中得來的。
黃尚不同。
他本來就有來自於後世的見識。
他要做的,是將現代人的見識,和這個世界這個朝代結合起來,剔除那些先入為主的誤解。
當坐在船上,順流而下之際,一篇策問主乾已經醞釀完成。
不過黃尚一邊在思索省試殿試的文章,另一邊的注意力,則落在船頭的一位中年文士身上。
此人負手而立,一直遠眺兩岸的風景,但黃尚卻察覺到,這文士竟似衝著自己來的。
又一位輪回者?
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