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書中自有耳報神(1)(2 / 2)

“嗯,書中有記載,自南宋時黃河改道,搶了淮河的河道以後,江淮下遊便常受黃河流沙所害,百姓也備遭洪澇之苦。”

沈淮應對如流,卻疑惑道:“可是地方受災,朝廷自然有減免賦稅的舉措,常盈倉也近在咫尺,開過幾回,地方百姓沒有賦稅的重壓,還能得到賑災的物資,江淮富庶,百姓當不至於衣衫襤褸,鑿冰為食吧?”

沈淮這人,長了一副好皮相,他要擺出誠懇的姿態時,哪怕說著想當然的話,也能是一副認真傾聽的模樣,讓人沒法繼續討厭。

蘇芽欠了人情,也不好意思討厭他,隻好斟酌地在有限的地方知無不言,生怕自己誤導了將來的一個好官。

“賦稅減免和賑災濟貧,朝廷當然是有的,可從朝廷到鄉民的手裡,又要有無數的損耗,分到每家每戶手裡的又能有多少呢?”

她想起過去水災的情形,不由得帶出了幾分激憤,“洪災泛濫時,鄉民往往不止田地被衝,而且常連房屋也被淹毀,洪災過後,茅屋泥牆,四壁空空,得慶幸此地靠水,尚有魚肉可食啊。”

說著,她將沈淮杯中的茶水倒了一點在桌上,伸手蘸了水在桌麵描劃。

“你看,白馬湖在淮安城外東南三十裡,既在淮安和揚州的交集之處,又與洪澤湖及周邊的高郵湖等水道相連,地勢低窪,島嶼相連,洪水一上來,那些水道之間的空地就首先被淹了。”

她在桌麵上用茶水畫了淮安城,又畫了水道湖泊,最後在白馬湖裡落了許多小點代表小島,十分直觀,果然是一副水到即淹的地形。

“哦,原來這故事裡,說孫老爺的小妾是白馬湖底爬上來的黃妖,就是這個意思。”沈淮恍然大悟。

“對呀,白馬湖裡有九十九座小島,彼此隨著水勢漲跌而似連非連,鄉民分散地居於島上,不熟悉水路的外人很難把他們儘數尋到。”

蘇芽指著那些星星點點的小島,“那孫老爺是小集鄉的裡長,各家有幾口人丁,應繳多少稅糧,要應幾個徭役,都是自孫老爺的手上統計呈報,所以他就是那一裡的霸王,他要想欺上瞞下,那分散勢弱的鄉民又有幾個敢反抗呢?”

“要不是活不下去,誰會起反抗的心思?“她忍不住歎氣,“你看故事裡寫的結局,其實大有深意:妖怪死了,孫老爺被妖怪吃了,這些卻並不是鄉民們自己的能力,而是背後有高人指點。可這世間,哪裡就有那麼多愛往鄉下跑的高人呢?”

“……原來富庶之地,也依舊有閉塞之苦。”

其實沈淮哪裡就不知道這些了?他隻是要做戲麻痹蘇芽,又不是真的書呆子。

這會兒見蘇芽突然說得情真,他便不由地想起自己的遊曆見聞,一時也有些沉默。

“太陽底下也有藏汙納垢的角落,這是很常見的事。”蘇芽察覺氣氛沉悶,立刻振奮精神。

她笑道:“其實你說的很對,話本故事要讓人看得入迷,其中當然最好有讓人熟悉的地方,才方便看客入戲。這故事要寫鄉間奇聞,那自然就會選個一般人不熟悉的地方講,倒未必就有什麼隱喻。”

說完,她抹掉桌麵上的茶水,後退一步,“我沒什麼見識,隻是恰好在書坊聽掌櫃說過這一段,照葫蘆畫瓢講給你聽,大概還有沒背熟的地方,公子聽一半信一半就好。”

“你們掌櫃倒是位淵博之人,“沈淮點頭應和,“果然想要了解世情,還是應該要多讀話本!”

蘇芽這段解讀其實極好,既有獨特有效的角度,又有簡略的地形圖對照,若不是真的把地方事給弄熟了,胸有丘壑,定然說不出這些。

可她居然並不張揚自得,而是托辭說自己背誦了掌櫃的點評,沈淮不由深深地看了她一眼。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