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國恥(2 / 2)

舟行諸天 明少江南 4937 字 11個月前

更何況八極門的大宗師霍殿閣就在津門呢。

但事實上八極門毫無動靜,仿佛這件事就沒有發生過。

這更加印證了一些人的看法。

他們卻不知道,霍殿閣不是不想去找封舟較量,為八極一門找回場子。

而是當時的中國,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而這件事則牽扯到了霍殿閣的主人——前清廢帝溥儀。

民國二十年,九月十八日夜裡。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占),並栽贓嫁禍於華夏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奉天北大營,次日,日軍侵占奉天,又陸續侵占了東北三省。

而東北的實際統治者張漢卿張少帥,顯然沒有其父的手腕和決斷,他人在北平,既管不住那些“叔伯們”投降日寇,更止不住手下軍隊兵敗如山倒,反而寄希望於金陵國民政府和“國聯”,其天真如此,真難以讓人相信他是一個軍閥。

當然,我們也不能全怪張少帥,畢竟他是一個二世祖,之前的“中東路事變”讓他畏敵如虎,因此這一次他嚴格執行了委員長“攘外必先安內”的戰略,所以隻是在錦州守了三個月,便退出關外。

從此以後,東北三千萬淪陷在日寇的鐵蹄之下。

而此時,日本特務聯係上了一直還做著“複辟夢”的愛新覺羅-溥儀,後者開始積極準備,為他第三次登上皇位而努力了。

偏偏此時,溥儀先生的淑妃文繡因為不堪折磨,登報宣稱要和溥儀離婚,一時間也讓溥儀心煩意燥。

這種情景下,霍殿閣和他的八極門的弟子們自然一心效力主上事業,哪有閒心處理封舟這點小小恩仇?

而麵對“九一八事變”,封舟則感到深深地無力感。

彆人覺得他文武雙全,而他卻對自己的無能為力而感到痛恨。

文人覺得“百無一用是書生”,武人覺得“百無一用是武夫”,其實這些都不對,真正的百無一用是匹夫。

封舟來到這個世界三年,一直在苦練內家拳,以解決自己的身理怪病,但並非不對國恥無動於衷。

他在奉天的時候,便多次給宮寶森探討,希望他能給張少帥那邊遞上話,讓東北軍勢力能夠關注關東軍,提高警惕。

但是張漢卿少帥身邊人才眾多,怎麼會聽一介武夫的意見?

而封舟也隻是一個不及弱冠的少年,沒有金錢,沒有名望,也沒有什麼勢力,說出去的話也沒有人聽。

可惜封舟直到現在,才深深地感覺到國家大勢麵前,一個武者的無奈。

麵對日本的鐵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給宮寶森寫信,希望他們能夠及早搬到關內,不受日本人荼毒。

……

“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寧死不做亡國奴!”

封舟坐著黃包車,穿行在秋風漸起的津門街頭,街上數百學生組成的遊行隊伍,正舉著標語高喊口號,沿途市民紛紛駐足圍觀。

津門這邊的遊行屬於小打小鬨,真正的大遊行在金陵那邊。

但封舟卻無暇關注這個。

麵對畏敵如虎的張少帥,麵對這個時候引咎辭職、以退為進的權術大家蔣委員長,麵對寄希望國聯調停的國內各方人士,麵對這個軟弱可欺的國家,遊行,隻不過是憤怒的呐喊罷了。

比起遊行,封舟認為自己的工作更有意義。

他的“大國崛起-英國篇”開始第一節課的演講。

“從我們的南開大學往西大約八千公裡,就是歐亞大陸的西端,從這裡跨過一道海峽,有一個島國,全名叫做‘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我們通常稱作英國,這個國家的麵積僅有二十四萬平方公裡,到今天也隻有四千多萬人口,但它是世界上第一個邁入現代社會的國家,在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的時候,它是世界發展的領頭羊……”

此時封舟的課堂裡,隻有零星的七八個教授老師,二三十個學生在聽他演講,但封舟依舊講的嚴肅認真。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