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留下廖化率兩萬大軍鎮守樊城,率領四萬大軍,以及三萬曹軍俘虜(包括於禁),返回江陵。
順帶提一句,於禁沒有投降,他隻是祈活。
他若是真的投降的話,關羽就不會把他關進監獄了。
不過在天下人看來,他已經是投降了。
因為龐德都慷慨赴義了,你這個跟了曹操三十年的偏將軍,居然認慫,太不像話了。
於禁帶著七軍是要去救曹仁的,換句話說,他是解決問題的。一旦失敗了會導致嚴重的後果。於禁敗後曹操又派出了張,但張也不敢輕易進攻。更可怕的是,於禁之敗,附近的群賊倒向了關羽,最起碼在輿論上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換句話說,於禁哪怕戰死,也不該投降。
其次,於禁的身份讓他不能降。於禁是早年追隨曹操的將領,是曹操自己發掘的名將,在外姓諸將中待遇極高,很受信任,在曹操軍中的影響力是十分巨大的。此外,他這個人也是“最號毅重”,“以法禦下,不甚得士卒心”。他的威嚴到了進朱靈大營奪其軍權,朱靈軍上下都不敢放肆的地步,可以說他給人的印象就是嚴肅奉法。但他還是降了,這種形象的落差對士氣打擊有多大不言而喻。
更何況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龐德不但沒投降,還主動求死。
其實龐德也挺無奈的,他必須死,為了家人,也為了他作為武人的氣節和尊嚴。
因為龐德投降曹操後,他的前任主公馬超隨了劉備,更要命的是龐德從兄龐柔也在蜀,尼瑪我們中出了一個叛徒啊!很顯然,龐德的處境十分尷尬。同伴的猜忌大概是對於悍勇的龐德最大的侮辱。
龐德妻小在魏,自己如果不死,難保不會被當成叛徒,家人將因此獲罪;自己如果不死,諸將大概也會把他當成內奸,即使有幸回到魏國,也會不清不楚的活著。龐德作為一名剛烈悍勇的猛將,是絕對不能承受這種屈辱的。所以他選擇了死亡,大罵關羽劉備,隻求速死。當然,他也求仁得仁,家人也得到厚待。“太祖聞而悲之,為之流涕,封其二子為列侯。文帝即王位,乃遣使就德墓賜諡,策曰:“……諡曰壯侯。”又賜子會等四人爵關內侯,邑各百戶。”
總結的說一下,龐德選擇死是因為他不得不死,以死換取自己的清白和家人的平安。而於禁之所以可以活,因為他有這個資本,身為曹操提拔的老人親信勞苦功高,縱然投降,曹操也斷然不會殺他或者為難他的家人,不能讓人覺得犯一次錯就要抹殺一生的功績。
關羽率軍歸來,封舟率荊州官員百姓出十裡之外迎接,封舟踏前幾步,拱手叫道:“禪恭迎二叔勝利歸來,二叔斬龐德,囚於禁,攻克襄樊,威震華夏,逼得曹操幾欲遷都,雖古之名將,亦不如也,禪在此為二叔賀!”
其實兩人之間相隔足有幾十丈,但封舟的聲音,卻清清楚楚的傳到關羽耳中,就如在他身邊輕聲說話一般。
關羽身軀一震,回頭看向關平、馬良、伊籍,以及諸多校尉將軍,發現他們都是一臉駭然。
“隔著這麼遠,都能讓每一個人都能聽得這麼清楚,阿鬥當真是非同小可。”關羽想到這裡,立刻甩蹬下馬,大踏步迎了上去,對封舟拱手施禮,說道:“羽奉王命北攻襄樊,幸有世子安撫荊州,破孫權偷襲之師,使我軍無後顧之憂,此戰能勝,功在世子之身也。”
關羽說完,兩人對視一眼,忽然間一起抬頭,仰天大笑。
封舟拿起荊州百姓呈上來的一杯美酒,轉敬關羽,說道:“襄樊一戰,二叔名震天下,安扶漢室可期,不僅百姓敬仰,也會被史書記載,‘華夏武聖’之名,必定萬古流芳。”
聽到封舟這麼高的讚譽,關羽心中高興地仿佛開了一朵花,隻覺得這輩子能追隨劉備父子,再無憾事,便道:“世子以五千弱兵,安穩荊州,亦是少年英傑,雖古之甘羅,也無可比擬。”
他二人自來萬事心照,不說銘恩感德之言,此時對飲三杯,攜手入城,但聽得軍民夾道歡呼,聲若轟雷。
而封舟已經明白,他在“漢中王世子”的身份上,已經收服了這位千古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