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即使在隆興北伐失敗後不得不和金國議和,他也始終拒絕遣返“歸正人”這點實在比他乾爹強太多了。
比如他還是時時檢閱軍隊、鍛煉武藝,始終不忘北伐之誌;比如他的內政治理的很好,法治清明政風寬和,現在的史學家一般都認為這是南宋政治風氣最好、國家也相對富足的時期,所謂的“乾淳之治”。
隻是所有這些成就都不是宋孝宗自己所能滿足的。他最希望達成的功業始終是北伐收複中原。然而還是說,相比他的宏偉目標,他個人實在不夠堅忍弘毅,以至終於熬到宋高宗去世之後,他自己的心氣也耗乾了,沒過兩年就匆匆讓位給兒子當了太上皇。隻是倒黴的是他個人生活的運氣都不如他爹,兒媳婦太過bh不說還挑撥丈夫和公公的父子關係,搞的宋孝宗晚景淒涼,去世的時候都沒能看兒子一眼。
所以在封舟看來,尤其是當這個皇帝活生生的出現在他麵前,一臉熱切的請他主持北伐的時候,封舟便對他充滿了同情。
趙這個皇帝在軍事外交上做的很不成功,如果仔細考察隆興年間的軍事失敗和政治動蕩,會發現很多導致失敗的因素,實在不能全由他自己負責:他本人被宋高宗壓抑掣肘了太長的時間,前期沒有機會接觸和學習高水平的帝王術,後期不能自如的掌握朝政;同時南宋紹興十二年之前握有的各種雄厚資源從國力、軍隊戰力到文臣武將人心士氣也都被他的養父和秦檜糟蹋殆儘了。所謂“高宗朝有恢複之臣,無恢複之君;孝宗朝有恢複之君,無恢複之臣”,確是痛語。
英雄豪傑活的可能辛苦甚至痛苦,但是好在明白痛快;大奸大惡更不必說,殺人放火金腰帶。所以曆史大潮特彆是亂世裡最倒黴的,可能永遠是宋孝宗這樣才具、心誌不夠上上人物,但偏偏還心中有善念有執念有那麼點不甘平庸之念的凡人。
想到這裡,封舟睜開眼睛,看著趙依舊在躬身行禮,內心也生出一絲暖流,輕輕將他扶起,歎道:“陛下胸懷大誌,氣度非凡,居然能以兵家大事托付於我,貧道若不答應,隻怕自己內心過不去,念頭也不通達。”
趙大喜,急忙問道:“封真人是答應朕了?”
“陛下以風華之齡登基,內有治世之臣,手中卻無統戰之將,故而求賢於野,貧道心生感慨,願意全力以赴,率軍北伐,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待大事已成之後,隻會隱居山林,誦讀《梁父吟》,繼續建設全真教。”
趙聽罷,心中豪情再次升起,隻覺得一股豪情直衝肺腑,忍不住道:“公如鬆柏,朕為青山,縱粉身碎骨,絕不相負!”
封舟哈哈一笑:“陛下,沒那麼誇張,區區北伐而已,隻要陛下以軍權托付,全軍一心,矢誌北伐,臣料想明年今日,陛下便可以還於舊都,甚至可以巡行幽燕,實現太祖太宗的誌向,到那個時候,隻怕陛下會被後人稱為千古一帝,與唐太宗並立。”,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