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舟入主臨安第二天,辛棄疾又率五萬鐵騎趕到臨安,和他一起來的還有大宋尚書左仆射虞允文。
兩年前虞允文與封舟剛見麵的時候,還隻是一個小小的秘書丞,沒想到僅僅過了兩年多時間,他就成為大宋朝的左相,一時間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
但他並不自卑,也不怯懦,更沒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覺。
因為經過多年的官場曆練、采石大戰的洗禮,加上建康城大屠殺的反正,讓他已經脫胎換骨,心誌堅定,足以擔任一國之相。
到下午的時候,王重陽率領的主力也到達,而同一天浙東各地守軍全部發表聲明,支持封舟和楊存中。
到了這個地步,大局已定,沒有一個人能翻起浪花來了。
各地的文官們,全部陷入一種惶恐和沉默當中。
尤其是有駐軍的地方。
根據封舟傳到各地的告示聲稱,文官是禍亂國家的源泉,凡是在這時候反對臨安朝廷的各地官府,一定和秦檜、萬俟卨集團大有關係,可直接斬殺。
於是一向標榜“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文官們集體沉默了。
大宋朝的政治格局也大致形成。
天下正朔依舊是大宋,大宋的都城就設在臨安,遷回汴梁實在太麻煩,就不要動了。
和趙逵為左右相,由他們選拔官員。但是和四十二名戰犯有關係的大小官吏,必須全部清理。
不過中樞朝廷實際占有的地盤也隻有臨安府九個縣而已。
雖說按照相關協議,各地州府肯定會給中樞上繳一定的賦稅,但是也一定會被封舟截留,因此中樞朝廷進行了最大規模的精簡,那些莫名其妙的官職全部撤掉,一個不留。
當然,主要是借助封舟的這次大獄,將中樞朝廷的骨乾全部清理乾淨,最終中樞朝廷成了一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六部尚書,加禦史中丞和大理寺卿,以及他們各自的下屬官員。
臨安城的官員,真正成了文武百官。
數量上很符合嘛!
江淮一帶最繁華最富饒的幾塊地方歸封舟掌握。
封舟沒有在中樞擔任任何職務,為了和那些總督區彆,他命令大宋朝廷自己封了一個王。
本來他的勢力主要集中在江淮,可以封為吳王。
除此之外,他收複燕雲,也可以封為燕王。
但是他沒同意。
這兩個王太厲害了,一不小心就成大業,很容易影響大宋國祚,所以他給自己封了一個寧王。
寧王好啊,成事不足嘛。
自己培養的王重陽、辛棄疾、龐勇等人,在自己地盤上給一個總督的位置。
其他地方也很快安排好了。
川陝一帶歸四川總督吳璘為主、楊政、王生兩人為輔。
王生因為龐勇的關係,掌管關中一帶,可惜他資曆、勢力和威望都不夠,隻能擔任關中安撫使。
成閔為荊北總督。
李寶為荊南總督。
林夕為山東總督
楊存中擔任山西總督。
李顯忠則擔任河北總督。
李顯忠是黨項人,對於大宋忠心耿耿,和金人有著刻骨銘心的仇恨,本身才華也夠,正好和林夕這個水軍都督一起配合,水陸夾擊進攻女真金人。
因為封舟在之前已經和他們商議好,這些軍頭在自己地盤內,除了生殺予奪,還可以決定對外征戰,因為隻有在對外征戰,且有勝績的情況下才能提高自己地盤的稅收額度。
不打仗的話,地方稅收就會改成國稅,由封舟掌握。
總之大宋的權力更迭就這樣輕鬆簡單地完成,當新的一年到來的時候,十一歲的小天子趙淳在大慶殿接受百官朝拜。
寧王封舟則在建康府建立了幕府,沒有參與中樞的事。
建康府也改名金陵。
史稱金陵幕府。
此時中樞朝廷對於四十二名戰犯的案件已經處理完畢。
這四十二名官員全部斬首抄家,家屬流放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