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七七 一朝天子一朝臣(1 / 2)

命運路口 袤一 3555 字 1個月前

第一五七七 一朝天子一朝臣

官場上有一種仕途,叫做曲線救國。大體的意思就是,先弄一個正局級,甭管它是什麼冷門不冷門的,待有了這個正局級的級彆之後,在找機會,轉到熱門局委。

商義的想法,就是想走曲線救國這條路。

但對他來說,有一個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大家都知道他是王金龍從省城帶過來的,此時王金龍這一死,按著官場上的說法,商義就成了一個姥姥不親,舅舅不愛的孩子了。

從華夏的曆史上看,一朝君子一朝臣,從古代到今天,任何朝代,都是如此,已經成為一種必然。

不同領導,有不同的理念、思路,肯定就要有不同的執行者,否則就很難貫徹這個思路,受到摯肘。

對華夏的老百姓來說,隻要一看到上麵領導層換屆了就會預言,“一朝天子一朝臣,肯定要有大的人事變動了。”

這到不是他們多麼的聰明,多麼的有預見性,很多領導,就是這麼做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語出《追韓信》:“咱王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原本的意思是指,當王朝最高權力更替之時,人事隨之發生較大變化甚至整體性變化的情況。

華夏的古代曆史,實行高度的中之央集權,權力集中於朝廷、集中於皇帝。曆朝曆代,從三公六卿到七品知縣,人事任免都是中之央統管。

人事的較大變化,多發生在一個王朝內新老皇帝交替之時。

“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句話用在今天,已經有了新意,一般指一個地方和單位的“一把手”變動帶來的人事上的較大變化。

一位新的領導上台,下麵的人手,一些乾部,就另外換一批。這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成為了一種常態,“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現象,在地方換屆之後,更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

因為換屆之後,比如這一次濱海,由吳昊放主,取代王金龍,隨之帶來一批乾部的集中調整。雖然領導開會時提倡的是“民主”,但“民主”之後,最終依然是一把手的“集中”。一把手個人的意圖往往起主要作用。

“一朝天子一朝臣”,華夏曆史幾乎每個朝代在最初都用自己的親信做自己的左右手。而今單位裡的一把手的更換,很多時候也會帶動幾個部門的人事變化。

說到朝臣,一個地方的政府,就象一個小的國家。

想到當王金龍從省裡到濱海,雖然在權力上受到肘製,但還是提拔了一批人,比如副市長張百中,比如周大明,還有馬明,包括柏靈和這個商義。

雖然說,市長並不是一國之君的天子,但一級政府,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個小的王國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