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四六 把控濱海(1 / 2)

命運路口 袤一 3458 字 1個月前

第一八四六 把控濱海

王可萬任市委秘書長,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

當宋寧找他談話的時候,王可萬還是瞬間愣住了。

“是不是感到有些突然呀?讓你上位,是我考慮了很長時間之後所做出來的決定。一個是,你是老資格區長了,我聽說了,市委、政府裡麵的很多領導,包括省裡麵的,都曾經是你的部下或者是你的同事。能力就更不用說了,中山是我們濱海最重要的區之一,各方麵工作,一直走到全市的前麵;二是政治覺悟和素質還是不錯的。能夠主動的靠近領導,這點很重要嗎。”宋寧看著對方笑著說道。

聽宋寧這麼一說,王可萬不由得心裡一動。

說起來,王可萬當領導的年頭,還真的不短。要說文化,還真的與那些後起之秀沒法比,自己原本就是一個農村青年,是一步一步,靠硬乾上來的。

當年高中畢業,因為家裡困難,所以,根本就上不起大學,那時候農村還沒有分產到戶呢,回到村裡,直接到生產隊,當了一名回鄉青年。

因為有文化,在生產隊乾了不到一年,就被推選為小隊長,那年他還不到十八歲。

一年半的小隊長,硬上讓排名最後的第十二小隊,收入排在整個大隊第一名,因為這個成績,讓他十八歲的時候,當上了大隊書記。

也是他的命好,這個大隊書記的還沒有當上一年,就趕上了華夏最大一次的變革:十一屆三中全會,分產到戶。

因為有知識,年輕,善於思考,有膽量,所以,他比公社其它那十幾個大隊的領導,理解上級精神快,落實的早,當然,見到的效果也最為明顯,所以,不到二十歲的時候,這被結合到公社的領導班子。

一年之後,也就是王可萬二十歲的時候,公社取消,改名為鄉鎮,王可萬成為全縣最年輕的鄉長。從這個時候開始,王可萬這才正式進入到仕途行列。

在鄉長的位置上一乾就是五年,二十五歲的時候,上位鄉黨委書記,又是三、四年的光景,縣裡換屆的時候,成為主管農業的副縣長。

應該說,從不到十八歲的時候,當上生產隊大隊書記後,就注定他這一生,不可能如農民似的那麼平凡。因為他遇到了仕途中的第一位貴人——當時地區革委會的副主任任長江。

當時正是華夏從上到下推行包產到戶的初期,阻力不是一般的大,所以,地、縣級領導,都要到基層包片指導。

那時候的乾部,比可現在樸實的多了,到了大隊,直接住到社員的家裡。當時王可萬是大隊書記,為了工作方便,所以,直接安排任副主任住進自己的家裡。

這一住,就住出了感情。

當然了,當年的王可萬也確實是一個人物,正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齡,而且腦袋也比老一輩靈活,很得任副主任的賞識,成為當年整個地區的農村改革的典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