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超觀看了一陣後,就笑著對陪著他四處遊走的康明鬆笑道:“小康,你們家這老房子可不一般啊!”
康明鬆疑惑的問道:“二叔,這話怎麼說?”
袁超指著正堂前麵的兩根足足有成年人一抱那麼粗的柱子說道:“彆的不說,就這兩根楠木大柱子,都堪稱是無價之寶!而且我注意到了,整個正堂兩邊,這樣的柱子足足有十八根!”
康明鬆這下子有些傻眼,他知道楠木是十分珍貴的木柴,但自己家的這些柱子竟然是楠木的?
袁超然後又指著那些柱子下麵用上好的青石打造的磉凳,以及窗戶、大門和屋簷上的雕花,吧啦吧啦的說了很多。
譬如三間正房前露出來的四根柱子下麵的磉凳,正麵分彆雕刻著“福”、“祿”、“壽”、“喜”四個朱紅大字,不但磉凳是用的最好的大青石,上色的顏料也不是一般的顏料,這從過去了將近兩百年,這些字依然沒有褪色就可以看出來。
………………
磉凳又叫柱磉,磉礅,是古代建築構件的一種,其多為青石鎚鑿,墊在房屋木柱下麵,是支撐柱子的基石。它承受由柱子傳來的房屋的重量,並將其傳達到地麵,讓房子變得牢固。
凡是木架結構的房屋,可謂柱柱皆有,缺一不可。
傳說這柱磉的來曆跟匠聖魯班有關。
據說魯班師傅造一金鑾殿,徒弟在鋸柱子時一不小心把一根柱子鋸短了一截,急得魯班師傅團團轉。
徒弟見師傅急成這樣,便獻一計道:“師傅,我們人都要穿鞋,可不可以給柱子也穿上鞋?”
魯班聽他這麼一說,連連叫好。他叫石匠連夜趕做了滾圓的石頭墊上,那圓石頭看去很是氣派,落地的柱子也更牢固了。
以後人們在造房子的時,柱子底下也都墊上鑿好的石頭,人們把這石頭就叫柱磉了。
靠山鄉的環境比較濕熱,有連月不開的雨季,房屋廳堂的地麵,在下雨時往往返潮,磉礅可防止木柱發黴而腐朽。
磉礅上雕刻的精彩圖案也起到一種裝飾作用。
總之,磉礅讓人有一種不失重、沉穩中蘊含著一絲秀氣的感覺。
柱磉的石雕圖案精美,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文化藝術特征,文物價值也很高。
柱磉的圖案以龍、鳳、獅獸為主,鎚鑿有龍鳳呈祥、雙龍戲珠、百獅飛鶴、麒麟送子、琴棋書畫、荷花蓮瓣、菊花牡丹、喜鵲登梅、虎爪祥雲、花鳥魚蟲等數百種之多。祥雲飄浮、龍飛鳳舞、鳳穿牡丹……
這些動人的雕刻,顯現的是精美細致、玲瓏清新,每一個形象,鮮明逼真,栩栩如生,可見古代能工巧匠的聰明才智。
這其中寄托的不僅是生活中的期待,也反映出屋主人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