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以仁治國,以理服人,但是王禪的言論卻是與儒教恰好相反,完全顛覆了儒教的教義,並且認為儒教乃是敗國之教,梳理了一套自己的理論,在眾家講堂之中說出。
小小年齡便是創下縱橫學說,十八篇,讓衛國舉國震驚,所有的學派的人都是咋舌。
第一篇:與人辯論,要先抑製一下對方的勢頭,誘使對手反駁,以試探對方實力。有時也可以信口開河,以讓對方放鬆警惕,傾吐衷腸,有時專聽對方陳說,以考察其誠意。
要反駁彆人就要抓牢證據,要不讓人抓到證據,就要滴水不漏。對付對手有時要開放,有時要封鎖,能把放開與封鎖靈活運用就可以滔滔不絕,變化多端。隻有這樣才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
第二篇:與人辯論,要運用反複的手法。反過去可以知其過去,複回來可知其現今。如果反反複複地試探,沒有摸不到的底細。有時可以運用反辭來試探對手,要想聽到聲音就先沉默,要想張開,就先關閉;要想升高,就先下降;要想奪取,就先給予。
第三篇:要掌握進退的訣竅,這訣竅就是抓住君主的愛好,隻要抓住了就可以隨心所欲,獨往獨來。如能順著君主的情緒去引導或提出建議,就能隨機應變,說服君主。
第四篇:凡事都不是鐵板一塊,都是有裂痕的。在辯論中要能利用彆人的裂痕,同時,還要防止自己一方的裂痕。秋毫一樣的裂痕,可以發展為泰山那樣大。所以當裂痕小時要補住,大點時要切斷裂縫,當大到不可收拾時就乾脆將其打破,裂痕也就消滅了。
............................
十八篇縱橫學說一出,讓王禪與儒教的關係,徹底的崩潰,原本王禪乃是儒教大儒,還是衛國最有名的大儒,但是現在卻被儒教逐出了儒教,流浪街頭。
衛國崇尚儒教,王禪在儒教興旺之地,公然反駁儒教教義,這不是找死又是何意?
其實王禪也是年輕氣盛,如今他才十六歲,好強鬥狠也不為過,其實以王禪的聰明,不會發生這種事情,但是他卻不屑與儒教辯論,衛國被儒教侵毒以深,他的學說根本不可能在這裡興起。
在春秋時期,除了儒教之外,就已經興起了許多的學說,但是儒教獨大,各大國家都是獨尊儒教,但是孔聖人離世,卻是讓儒教的氣運有些流逝。
導致了其他的學派的誕生,迄今為止,算上已經敗落的學說,已經有了近百個學說傳世,衛國在戰國時期也是一方大國,這裡可謂是百家學說林立,但是儒教卻有著超高的地位。
衛國國公,獨尊儒術,這就讓其他的學派完全不可能與儒教相抗衡,當然也這是因為儒教對於衛國的幫助很大。
衛國朝歌,一處儒家學院之中,紅雲與後土變化了真容,來到了學堂,此時學堂之中正有大儒傳教子弟誦讀儒家學說教義,下麵的一群學生搖頭晃腦,皆是苦心老背。
“所學無用,即便是在背百年千年,也難有大成就。”
就在這時,紅雲與後土聽到了一個聲音,從院子的一個角落中傳出,紅雲笑了笑,這是王禪,也是薑子牙的轉世之身,紅雲來到這裡也是為了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