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活著,他已經成為了被悔恨和悲傷支配的行屍走肉。
你隻能看著,說什麼都多餘。
...
然而對於業內人士,這個淡去的開放性結局讓他們在“i ’t beat it”時感動落淚,卻又讓他們在淡去的畫麵裡安穩地放下了心。
如何讓電影不落於俗套?
逃脫從頭到尾的悲傷,也是很重要的。
主角走到這裡,肯定不會有完好的結局,但也沒有鎖死這個結局,也沒讓這部電影完全沉淪於傷感。隻要活著,隻要男主還能像這一次努力照顧侄子這樣,或許這個破碎的心靈都能得到修複
“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帶著傷痛活下去。”
這難以言說的惆悵,如此平淡真實,似乎有可能會發生在在場的每一個人身上。有些悲傷,有些人,注定就走不出傷痛隻能負重前行。而就像男主的生活,沒有人能保證我們正在經曆的就是最糟糕的,也不能猜到未來還有什麼樣的境遇在等著我們。
但男主或許在告訴我們,哪怕我們已經徹底陷入絕境,那也不代表著再也無法生活下去。
活著就是希望。
...
電影完畢,本身整部電影就很安靜,現在字幕上也安靜地滾動著片尾名單,現場依舊是沒有人說話。
“啪!”
然而並沒有那麼多時間留給在場的人沉思,或許心裡麵也更是難受。
所以這一聲燈亮的聲音,照的現場每一個人或多或少從影片裡驚醒。不同於在小型放映廳路澤首先主動起身打開燈,這次亮燈他整個人還在默默流淚,收不住。
很少他會有這麼誇張的情緒,他整個人都是收著的。但是他現在才發現,他自認為自己演《三塊廣告牌》的時候把各種情緒放出去了,但現在才知道《海邊的曼徹斯特》才是自己真正的完全釋放。
不一定情緒激烈才是釋放。
以前都知道,但現在終於親身體會。
完全釋放,不用演,就把自己的內心角色拋出來就是。因為他做什麼都是錢德勒李,這也或許是他正在掌握這個表演方法,反倒迸發出不一樣的色彩。
太誇張了,以至於他反應過來,第一個念頭就是趕快拿紙巾擦一下這也太影響他的形象了,不是說好看不好看,而是他在所有人麵前他都是一個成熟穩定...
手急急伸進兜裡,他忽然又慢了下了。
算了,就今天吧,都已經在電影裡**裸地讓大家看到了,何必在意這些東西呢,哪怕,有點失禮。
他慢悠悠地掏出紙巾擦臉,後麵突然很多人齊刷刷地起立,然後現場“嘩嘩嘩!”掌聲如雷,似乎要驅散剛才的陰霾,也是對好作品的致敬。但也有很多普通的媒體記者,衝著路澤來的,強行被壓著看了這部電影,很難受,此刻什麼都不想做。
於是第一次,現場出現了奇怪的場景:
站著的人瘋狂鼓掌到雙手通紅;坐著的人就這麼靜靜地看著這群人,好像一切都是與他個人的世界無關。這叫看電影之後,會把自己帶入進去一些。
也或許,會帶進去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