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九章 爭議之夜(2 / 2)

好像戛納,也沒有那種“雖然彆人得獎了我不甘心但是我還是要鼓掌”的客氣的氛圍?周圍的目光一下子有些刺眼。

也是,大家都是各個劇組坐到了一起,不像奧斯卡那樣獲獎的候選人坐在一起。落座後他也有些尷尬,真的是好久沒有參加電影節沒得獎了,也好久沒有參加歐洲電影節了。

本以為自己駕輕熟就,沒想到丟了個這個臉。

然而或許觀眾的目光關注了一下路澤,攝像機的目光關注得卻是這一位憑借《一次彆離》在柏林電影節上大獲全勝的柏林影帝,路澤有些酸地想,再拍一個同類型的照樣能受到戛納青眼。

...

嗨,大概是最近太順了,彆人的得獎了路澤酸。他隻能自我安慰,這部電影是最後一天上演,也沒像他口碑發酵什麼的,總之...

草!不帶政治就不能活?

他就是不服。

哎喲,什麼破爛玩意,不是說好的不在乎這些嗎?你在金馬說的話是扯淡?可是他能夠服氣那種演技起碼和他持平的,這個他說實話自認為自己表現的好一些。但演技這個東西見仁見智...

一團亂麻,滿腦子漿糊。

帶著這些亂七八糟的想法,路澤試圖甩開腦子裡帶有偏見的想法,保持理智,但接下來的頒獎禮注定他是全程夢遊。看來真正完全不在乎,對於這家夥現在來說還很難,還要慢慢習慣。

也不是金馬上一時口嗨,而是需要親身實踐的。但接下來的事情他還是知道的,今年的戛納注定要爭議大爆發了。

縱觀戛納的曆史,場刊高分拿不了金棕櫚大獎幾乎已成定式,所以口碑的兩極分化的《我是布萊克》獲得了金棕櫚最佳影片也不是多意外這也是肯洛奇第二次獲得金棕櫚和第十三次角逐大獎。

然而場刊前8名隻有肯尼斯羅納根的《海邊的曼徹斯特》獲得最佳導演獎,還是和《私人采購員》並列的,就有所爭議了。

但顯然爭議的不止這個。

評委會大獎由澤維爾多蘭《隻是世界儘頭》摘得,評審團獎由安德裡亞阿諾德《美國甜心》拿下,最佳編劇給了阿斯哈法哈蒂《推銷員》,最佳女演員給了戲份不如配角多的賈克琳喬斯《羅莎媽媽》。

場刊另外兩巨頭,德國影片《托尼厄德曼》(場刊曆史最高的3.7分)與賈木許的《帕特森》顆粒無收。

...

無論是場刊1.4分的多蘭的《隻是世界儘頭》拿到了評委會大獎,還是場刊2.3分的阿薩亞斯的《私人采購員》拿到了導演獎,亦或是獲得最佳影片的肯洛奇《我是布萊克》也隻有場刊2.4分,都讓爭議更大。

《我是布萊克》被點評為這部影片不過是肯洛奇的又一次自我重複(就像是《一次彆離》的重複,路澤默默補充),無論是和他自己以往的的作品比,還是和其他參賽片比都不算突出。

除了都是“戛納係”的導演獲獎,估摸著是因為這個很底層、很左的電影選材,畢竟這一屆電影節路澤真的不得不想多。以及他仍在“我說過的話是放屁嗎”,和“確實我覺得不服”中徘徊。

哪怕是肯尼斯羅納根拿了最佳導演獎,在台上痛哭感謝路澤,並發表了“路澤才應該拿最佳男演員獎,他才值得,去他*的政治”這樣充滿爭議的話,他都有些莫名的失落。

結束的時候,心情也已經平靜,他止住了肯尼斯羅納根的嘴:“沒關係,肯尼斯真的沒關係,我也不是第一次了。我失落是很正常的,一會我會替你解釋你說的話,你先回去休息吧。

他也要回去,給老師打個電話。

可能有的時候專業水平到了,但對待很多事情還是要時間才能帶給你答案。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