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響還不錯,就是不知道多少人是因為慶幸鼓的,還是因為真的喜歡。但可以確認的是,他甚至在很多人臉上看到鬆了一口氣的神情。
有些好笑,這種表情。
不過還有一種,也可能是客氣吧。老實講歐洲這邊的醫療福利體係,或許讓他們其實也不是很能夠體會到這種情形,但確實表演動人,也收得很好。各種節奏把握的很好,不止是情感這個看點:
路澤在柏林電影節的版本刪掉了老奶奶質問的那一段,改成了一個青年人冷靜的自述。
他很不喜歡電影最後拿一個弱者角色,出來催淚,即使這部電影也是商業性質的電影,即使這也比較現實。所以,這自然是給電影節的版本,路澤貫穿這個版本的後期剪輯製作。
本身題材是悲,但披上了喜劇外衣。
本身是很放的情感,但重點在於收,一個撞了頭號啕大哭的小孩,在路澤自己看來沒有一個撞了忍著眼淚打轉的小孩更讓人心疼,也沒有後者有層次。
好吧,例子或許不恰當,但大概就是這樣。這樣的思想貫穿了這部電影,以至於你能看見其中的暗流洶湧,卻直到最後也沒有完全揭開。而不是前半段都穩住,後半段還是要商業化地來一個淚點,“給我哭!”,讓觀眾宣泄出來。
就讓你憋著。
但偏偏電影節就喜歡這個調調,所以路澤就壓著它不讓它爆發出來。讓大家看到人性,也看到理性,這是這個電影節版本一以貫之的東西。
這也就就像路澤的“兼顧患者和醫藥方”之類的思想,或許才是這部電影在現場贏得掌聲的原因。
有地域性,但是很多地方跳出了地域性。讓那些不太了解華國這邊的人,也能夠有所明悟。但也不到極致,這種東西很難把人心裡麵勾出來。無論是電影裡的人理智到極點還是情感到極點,這才是大家願意看到的表達。
隻是路澤取中點,一方麵是國情,一方麵他也不想拍這種題材還要照顧文藝青年。平和最好,普通觀眾看了能雙向思考,有所感悟最好。
電影,還是導演的表達。
路澤真的學了導演,權力還這麼大,所以這個版本變成他的表達也不例外。
...
今晚是柏林電影節開幕式,但作為開幕片,風評也很快傳了出去。
好壞都有,也有很多中性評價。
“路澤的《爆裂鼓手》或許在我看來是他最精彩最極致的一部電影,我看到他爆發出來的光。但很可惜在他的新片裡,我看到了他的搖擺不定,他不知道要告訴觀眾什麼。”
“非常有意思的作品,他帶給我們的是思考。我想很多時候大家關注的時候,都太注重一麵,我覺得這是一種讓大家回歸理性的方式。這依舊是一部路澤式的電影,我給四顆星。”
“確實相對我們所熟知的路澤的作品有了很大的改變,我可能不會打像以前四星四星半那麼高,但我覺得這部電影也值得三星半。因為有時候我就在想,這種類型的電影有的時候太感性,反倒是這部電影給了我們更多的視角。從醫生,從中間販子,醫藥公司等等這些不太被定式化的角色,我看到了不同的表達。”
參加首映的電影人們都紛紛發表了自己對這部電影的看法。但是到最後無非是一句話:
劣勢在於沒有表達到極致,在這種題材上大家一般都是極致過後的超脫,以至於最後的升華沒那麼感人反倒有點順理成章;但優勢也就是沒有表達到極致,所以有很多理性的思考穿插其中,給了一種全新的視角看待這種電影。
有人提出這部電影類似於《達拉斯買家俱樂部》,但很快又被平息。第一真實案例,第二兩者側重明顯不一樣。《藥神》這邊側重的是過程,這也就是貫穿全程的思考,而不是全程一直醞釀最後來幾發衝擊。
爭議肯定是有的,這也是路澤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爭議滿滿的片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