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三章 粗剪版本(2 / 2)

但還好,一般劇組都會多簽一點時間,這完全來得及。

過了一會,導演也來了。明天還有沃特森的單人戲,不然現在他就不來了,路澤一個人足夠,現在很忙。

忙什麼呢?

一天拍下來的素材,肯定是要過一遍的,有不滿意的地方,就要做一下調整。

比如說明天拍的鏡頭,就是不滿意要補拍的一組鏡頭,這裡用到了動態構圖。也就是。影視畫麵中的表現對象和畫麵結構不斷發生變化的構圖形式我們稱為動態構圖。比如拍人,通常可以通過攝像機不動,人動;攝像機動,人不動止;攝像機和人同時在動。

按照劇本的構思,勞拉在車禍後患上了嚴重的急性焦慮症,心裡的負罪感讓她心中不安,每天的新聞報道讓她窒息。身體上,也出現了嚴重脫發的情況,所以這裡要用動態構圖的方法來展現勞拉惶惶不可終日的狀態。

之前拍的是攝像機動,人不動,但現在結合起來看,還是要都動起來或許會好點。

粗剪下來,估摸著這裡會需要這麼處理。

這樣下來,才能讓整一段觀眾的情緒帶入更容易,前麵的鏡頭畢竟差點意思。

這反反複複其實很正常,劇組拍攝到後期,基本上導演就開始查漏補缺了。因為主演的檔期都分外寶貴,所以不可能說等人都走了你再喊回來補拍。

先不說成本問題,就說你找人家,人家想來都不一定有時間。

比方說路澤,四月中下旬估摸著拍完,然後就要去給《複聯3》做宣傳,這是簽好合同的事情。所以現在能把有可能用到的鏡頭拍下來,那就儘量拍吧。

...

次日,天公不作美,下雨。

不過好在有預案,路澤和沃特森分彆去拍攝自己的室內部分。

下午六點收工,路澤剛好第一時間觀看了大衛芬奇粗剪出來的版本。

這部電影作為懸疑片,是非常“反套路”的,基本上說重點的類似於“誰殺了人”這種懸疑片中常見的問題,粗剪版本裡開始二十來分鐘大家就知道男主和情婦撞死了人,不過這一塊明顯是還要再短一點的。

所以估計成片是十多分鐘就會知道這件事,一開始就給人一個炸彈,把關注點從“凶手是誰”轉為“男主和勞拉怎麼隱瞞命案”。

結果這個問題還沒解決,又出現了第二個命案,一環扣一環地開始給觀眾新鮮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就是有貫穿整部電影的謎題,但是在保持這個謎題的疑問的時候,不斷地給你增加新的謎題。並且,為了情節更為緊張,還加入了路過的目擊者司機,好心幫忙的路人來加強這種緊張感。

再到後來一切慢慢解開,比如好心幫忙的路人就是死者父親,這就讓事情更有趣起來。因為不止是挖坑,填坑,什麼時候填坑也是非常重要的。絕大多數觀眾,對這些坑的記憶也是有限的。

挖坑之後,填坑也是個新鮮感。

至於最後就是一個很難得的反轉,先是俄羅斯套娃一樣套中不斷有套,你以為已經沒有了吧?結果最後告訴你,你一開始取得套並不是最外麵的套娃,你自己就被那個最外麵的套娃套進去了。

所以看完粗剪的路澤就其實已經覺得穩了,倒是加上梅麗爾斯特裡普缺失的那一部分,如果要求不高的話,都可以剪完上映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