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為了能夠在美國市場站穩腳跟,久保田和洋馬生產也將主要精力放在大型農機上。而這種大型農機在日本的農業中,幾乎發揮不了作用,完全就是為了外銷而誕生的。
除了美國之外,南美、東歐、澳洲等糧食主產地,也都是采用大農場的模式,這些地區用的都是美國的種子,也學習了美國大規模機械耕種的模式,因此對於農機的需求,也越來越像美國,那就越大越好。
中國、印度和東南亞地區,也是世界上的糧食主要產區,但是這些地方人口多,人均土地麵積少,而且還有很多山區丘陵地帶,適合大規模機械化耕種的土地並不多。
像是中國,除了東北和華北兩大平原之外,南方都是丘陵地形,中西部和西南的地區是高原,大部分地區是不適合大型機械化耕種的。
印度的情況差不多,雖然印度的氣候很適合發展農業,但除了北部恒河平原之外,南部的德乾高原同樣沒有大型機械化耕種的空間。
中南半島地區,也就是湄公河下遊有大批的平原,可那地方是柬埔寨,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哪裡買得起大型農機!
南洋各島國,蘇門答臘島一半是山,加裡曼丹島一大半是山,爪哇島一大半是山,也都用不上大型農機。
這些地方地形特點,其實是很適合中小型農機發揮作用的,而且這些也都是糧食產地,是農機產品的消費市場。
但發達國家的農機巨頭,卻不肯為這些地區,開發中小型的農機。
原因自然是因為這些地方的人比較窮!
對於那些農機巨頭而言,既然賺不到多少錢,乾嘛還費心思伺候啊?不如多關注一些有錢客戶的需求。
可以說在過去幾十年裡,美國的需求決定了世界農機市場的走向。
而那些比較貧窮的國家,自己沒有什麼工業體係,也造不出符合自身需求的農機。
即便偶爾能生產一些小微農機,但由於工業水平不足,也隻是質量低劣的產品,性能差,效率低,還不如養頭牛實用。
直到中國的農機企業開始崛起,開始針對國內碎片化的土地研發各種小微型農機,這個一直被國際農機巨頭看不上的產業,才開始逐漸興起。
後世國內出口的農機當中,很大一部分也都是小微農機,而且主要出口對象也都是一帶一路國家。
小微農機的出口企業,也主要都是民營企業。那幾家底蘊深厚的國有控股農機龍頭,還是看不上這種小微農機的。
這方麵,從後世一些小微農機展會就能看出,參展的幾乎都是民營企業,而且以湖南、江西、重慶的企業居多,主要就是因為這些省份的農業,比較適合小微農機的作業。
除了中國之外,還有一個國家也一直在做小微農機,那就是日本。
八十年代以前,日本一直在學習美國,日本的農機行業也是向美國看齊,基本上美國做什麼樣的產品,日本就跟著做什麼樣的產品。
久保田、洋馬等日本農機巨頭的發展史,其實跟眾多日本企業差不多,最開始就是模彷和山寨,看到約翰迪爾推出了什麼新產品,立馬有樣學樣。
進入到八十年代以後,日本的研發能力開始爆發,日本的農機行業也開始研發自己的產品,這時候日本的農機企業也開始因地製宜,針對日本農業研發出農機產品。
日本的土地麵積狹小,肯定是不適合大型機械化農業的,小微農機其實很適合日本使用。
但日本走的是精致化農業,為日本市場量身定做的小微農機,也是服務於這種精致化農業。
就比如久保田的中小型水稻插秧機和收割機,雖然價格不便宜,但性能確實很好,而且作業過程中產生的浪費少,很適合精細化農業。
而且由於日本人口老齡化的緣故,從事農業的人逐漸變老,因此日本的小微農機,也逐漸向著省力和操作方便方麵發展,以方便老年人使用。
任何的機械,越是追求省力和操作方便,就必然意味著更高的科技含量,而更高的科技含量,也就意味著更高的價格。
日本的小微農機雖然性能很好,但有一個關鍵點,那就是貴!
東西賣的太貴,發展中國家的農民就買不起。
也是因為日本產品裡麵又比較有科技含量,想賣便宜一些都不可能。
結果就造成了我不降價,你買不起的尷尬局麵。
其實隻要是去掉一部分科技含量,就可以降低一些價格,反倒可以賣到發展中國家去,獲得更高的市場份額。
但死板固執的日本人偏偏不這樣做。
日本農機企業表示,我就是要省力,就是要操作方便,就是要有科技含量,讓老年人都能輕鬆上手使用。
然而在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種地的都是年輕人,他們要的不是省力方便,而是價格實惠。
可以說在小微農機這方麵,日本的科技樹雖然點滿了,但可惜的是,又點歪了!
正如李衛東所說的那樣,小微農機的市場,屬於大企業看不上的那一塊肉。
而如果將小微農機的品質做起來,製造已經的技術壁壘,那麼小企業也很難進行彷製。
到時候就形成了大企業不屑去做,而小企業又做不了的局麵,整個市場就會被富康工程所獨霸。
這也算是短時間內實現彎道超車的一種手段。
而且小微農機日後還可以向智慧農機方向發展。
小微型農機進行智能化改裝,肯定要比大型農機容易的多。
從小微農機開始做起,也是為日後智慧化農機進行布局。
<a href="" target="_blank"></a>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網手機版網址::,,.,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