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臣以為,虞相公所言極是,朝廷之爭論,不當束之高閣而空談,當以民間實際情況做出發。”
趙桓點了點頭:“好!何卿說得好!”
李綱顯然不服,他說道:“陛下三思!”
趙桓微微蹙眉,他沒想到李綱的反對如此強烈。
趙桓道:“朕以為,何卿所言極是,當政者,且不可束之高閣而空談,當以民間實際情況作為出發點。無非是民間商社與皇家商社的數量,若是李卿認為遼東當增加皇家商社,以更好建設,便奏疏一封,因地製宜便是了。”
“但朕並不希望所有的事情都由皇家商社去完成,民間自有其運行規律,此乃天道也。”
“無論是增加皇家商社,還是扶持民間商社,朕要的是交子的流通,衣食住行的全麵建立,卿等無需在從這方麵去做爭論。”
眾大臣高呼:“陛下聖明。”
剛才出列的各大臣都回到自己的坐席上。
一時間,大殿內竟然安靜下來。
趙桓掃視一眼群臣,道:“唐相公,你有何要說的?”
他口中的唐相公不是彆人,正是去了西北的唐恪。
雖然職位是河套路經略使,但唐恪的頭銜卻是中書門下平章事,這可是一品大員,官級比虞允文的要高很多。
且在場的舊派,哪一個不是唐恪的人?
當皇帝提到他的時候,許多人的目光都轉到他身上來了。
唐恪又胖了。
他爬起來,走路的時候,臉上的肉好像都在跳動。
看起來不像是一個高官,身上沒有威嚴,更像是一個沒心沒肺的土財主。
但是沒有一個人敢輕視他。
他走到中間,開口道:“陛下,臣有話說。”
他的聲音聽起來很輕柔,很明顯的讀書人的那種調調。
“唐相公但說無妨。”
“一、開礦收歸皇家商社。”
“二、開放私人學校,嚴查義務教育。”
“三、嚴查恩蔭。”
唐恪言簡意賅拋出了這三條。
每一條,牽動都非常大。
開礦收歸皇家商社,很顯然是要收歸鐵礦、煤等戰略資源,由朝廷統一做管控,不再開放給私人商社了。
有人私下猜測,這是要針對幽州府的那位啊。
皇貴妃的娘家,這些年依靠挖山賺了不少錢。
若現在收歸回來,韓禮先基本要躲在廁所裡哭暈了。
而這第二條,實則已經牽扯到了翰林院的管轄範圍。
大宋對人才的渴望,就像在沙漠裡的旅客對水的渴望一樣,目前翰林院對學校的建設速度,唐恪顯然是不滿意的。
而第三點,其實是老問題重新提出來。
早在靖康五年,朝廷就開始廢除恩蔭製。
官員的後代,想要做官也必須通過正規的科舉考試。
但這些年的執行力度,顯然也令唐恪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