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戰在繼續。
此時寧王兵馬正在打掃戰場,九華穀地大局已定,但附近的墩上和青石鋪地區,還有激烈戰鬥發生,喊殺聲震動四野,但已經不影響整體戰局。
不過,此番以弱勝強,取得對朝廷兵馬的決定性勝利,寧王並沒有太過開懷。
徐俌這老油條沒有選擇死戰到底,天亮後居然帶著主力逃跑了。時勢造英雄,朝廷平叛大軍中還奇跡般地湧現出一批傑出將領,關鍵時刻站了出來,整頓殘兵,且戰且退,相互間還配合不斷,不時發起反擊,居然將寧王追擊兵馬給死死拖住了。
戰事一直持續到當天下午,仍舊沒有結束的跡象,寧王終於發現麾下兵馬存在的不足之處。
說白了,整個大明江南地區兵馬都疏於戰陣,實戰經驗基本等於零,上了戰場怯戰的情況極為嚴重,很多交鋒都是淺嘗即止,尤其是寧王軍中這種現象更加普遍和嚴重。
畢竟就是造反的軍隊,成員來源複雜,私心嚴重,都怕把自己擁有的本錢拚光以後在寧王軍中沒有一席之地,就算將來“靖難”成功也在新朝謀取不了高位,完全沒有血戰到底的勇氣,所以一旦發現朝廷兵馬抵抗激烈,便駐步不前,希望其他人衝到前麵去拚命。
徐俌麾下兵馬最大的損失其實不是來自於戰場上的死傷,而是趁夜色掩護,偷偷逃到了附近山林,等脫離戰場後再設法回轉家鄉。
寧王這邊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雙方交戰時互相投誠的兵馬超過兩千餘眾,經常是被困的時候束手就擒,等回頭發現戰局變化,看押自己的兵馬數量嚴重不足,再暴起發難,轉眼便反正了。
但不管怎麼說,寧王此戰中占據優勢已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戰事持續一天一夜,夜色降臨前,戰事基本宣告結束。
寧王所部將一切頑抗之敵消滅,並趁勢拿下北麵的觀前鎮和貴池縣城,並在青陽縣城北邊的青通河上設卡,擺出一副不把朝廷這路兵馬徹底消滅誓不罷休的架勢。
此時朝廷平叛大軍被迫殿後的部隊陸續回歸徐俌統領的中軍。
寧王所部損失不多,而徐俌麾下則損失慘重,但實際上戰場上死傷和被俘虜的官兵大概隻有一萬人左右,剩下的一萬五千人不是逃跑就是跟大部隊失去聯係,哪怕不想當逃兵最後也當了逃兵。
……
……
入夜後,寧王兵馬開始從四周向青陽縣城進逼。
徐俌發現情況不對,趕緊統率兵馬退入青陽縣城。
進城後,徐俌長長地鬆了口氣,但隨著最後一路兵馬撤入城池,外邊的天空突然被火光映得通紅,不用說寧王已率領大軍殺奔而來。
登上城頭,徐俌看著外邊似乎無邊無際的火把光亮,一陣恐懼襲來,不由打了一個寒噤,麵色變得異常難看。
這時傳令兵來報,全軍清點後隻剩下兩萬四千餘人,等於一戰下來,折損過半,徐俌氣得全身瑟瑟發抖,一個踉蹌差點兒倒地,身體都快支撐不住了。
“公爺,您不必擔心,可能晚些時候還會有兵馬撤回……”徐程出言安慰。
徐俌臉色淒哀,指著外邊道:“就算撤回,你說老夫敢打開城門嗎?這場戰事的失敗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老夫晚節不保,本為武臣之首,卻追隨陛下討逆,落得如此下場,以後再無顏麵在應天府掌兵。”
徐程道:“公爺,戰事尚未結束,隻要我們能穩住陣腳,把寧王兵馬拖在此地並擊敗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事情……相信湖廣、閩粵等省份的兵馬快要完成集結並實施反攻了。”
徐俌搖頭苦笑:“沒那麼容易,江西地方兵馬基本歸附逆臣,閩粵和湖廣等地將官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先守住自己的地盤才是正理,哪裡敢主動出擊?再者誰敢觸陛下黴頭,搶先一步攻入南昌府,奪取頭功?最後便是……南京各衛已抽調不出兵馬來了……”
徐程小聲提醒:“不是還有沈大人麼?”
徐俌眼前一亮,心中那股鬱結之氣頓時通暢許多,望著徐程,目光熱切:“對對,還有沈之厚……這小子厲害得緊,不用給他幾萬兵馬,給他個三五千兵馬,他就能力挽狂瀾,當年京城保衛戰,他不就憑借一己之力,扭轉戰局麼?何況現在他麾下有數萬精兵,從新城過來又不遠……”
說到這裡,徐俌的臉色又暗淡下來,蹙眉道:“但問題是現在陛下並沒有請他出山的意思啊……”
徐程輕聲道:“公爺,此前陛下是不想沈大人每次都建立殊勳,完全奪去他的風采,但彼一時此一時,如今陛下先在安慶府北邊損兵折將,再有咱……這邊失利,局勢極為不妙,陛下怎可能為一口氣而不顧大明江山社稷安危呢?”
徐俌惱恨地道:“說得也是,陛下早把沈之厚那小子派出來,何至於讓老夫晚節不保?沈之厚一個人便頂千軍萬馬,非要讓老夫經曆一場戰敗,損兵折將,顏麵掃地。難道咱們領的這些將士不是爹生娘養的?”
徐程麵色堅毅:“公爺,現在咱要做的,便是穩住青陽縣的城防,就算咱把寧王兵馬死死地釘在這兒,也算是一場勝利,陛下兵馬就在西邊的安慶府,距離此處一百五六十裡地,寧王手頭兵力有限,根本無法做到兩頭兼顧。”
“此時陛下無論是迅速南下,搶占九江府,威逼南昌府,還是東進,配合咱們來個裡應外合,全殲寧王主力,都穩贏不輸……就看陛下如何抉擇了!”
“有道理,很有道理!”
徐俌細細一琢磨,連連點頭,“傳令下去,將士趕緊整頓城防,把城牆有缺口的地方趕緊補上,沒有老夫的命令,任何人皆不得帶兵出城……同時派人坐船,順青通河而下直入長江,到南京去,叫張永想方設法為咱補給……咱就是要跟寧王打消耗戰!”
……
……
徐俌撤兵青陽縣城後,寧王麵臨兩難的抉擇。
從青陽縣到安慶府城,距離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若是朝廷兩路兵馬聯合起來跟他交戰,他麾下這三萬多兵馬根本無法做到兩頭兼顧,而且寧王最擔心的便是沈溪領兵西進。
寧王沒有牢牢地把握住戰機,在九華穀地這一預設戰場全殲魏國公所部,實際上已失去戰略上的主動。
朝廷兩路兵馬等於扼住寧王大軍進攻南京城的咽喉,寧王絕對不敢在失去後勤的情況下,長驅直入直接攻打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