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府內豪紳對於沈溪前來主持賑災非常抵觸,但由於彼此身份相差太過懸殊,他們沒法明著對抗,隻能采取消極應對的方式,力爭不拿出糧食,或者是少拿。
於此同時,城內商戶中間,消息也傳播開來。
商會將開封府的大商人聚攏到一起,商議籌集糧食物資之事。
與豪紳們所持抵觸情緒不同,商戶們對於向沈溪納糧並沒有太大意見。
中原地區交通發達,再加上大明從弘治朝開始,從商環境趨好,使得民間商貿逐步發達起來,這些年地方商賈從閩西商會那裡學會了如何抱團取暖,河南之地的商會也應運而生。
開封府乃古都大城,豫商中有很多在開封府設立分號,洪災發生後,一些想發國難財的商人早早便組織貨源,包括糧食、藥材等運抵開封府,正好趕上沈溪前來賑災。
開封本地商會的會長叫呂梁霖,早年常走遼東做皮草、人參生意,發家後在開封當地經營起了藥材鋪、皮草行和糧店,雖然名下鋪子不是最多的,但人脈卻很廣,被推舉為開封商會會長。
這次他把商人們召集起來,彙聚於府中後院商議籌糧之事。
“呂當家,敢問沈大人前來,我等可有機會前去拜會?”一名商人神情熱切地問道。
旁邊馬上有人附和:“是啊,沈大人乃朝中一等一的高官,又身負文曲星、武曲星之名,若我等有機會覲見的話,實乃三生有幸。”
“對,對。”
很多人抱有同樣的想法。
呂梁霖搖頭道:“鄙人從何得知是否有幸拜會沈大人?不過此番沈大人派人來跟地方商會通氣,告知隻要幫忙籌集糧食,之後朝廷調撥賑災糧食到位後會逐一予以歸還,且有稅賦方麵的減免。”
“這感情好……”
一群商人私下商議,覺得這件事對他們而言不虧。
人群中走出一個五十歲上下的痩削商賈,姓馮,直接問道:“卻不知我等是否有機會涉及江南商品的買賣?”
很多人目光越發熱切,眼巴巴地望著呂梁霖,好像有一場天大的富貴在等著他們。
呂梁霖皺眉:“沈大人沒到,具體怎麼樣還不清楚,鄙人如何回答各位?咱現在商議的不過是借糧食給朝廷,如此便要沈大人將江南買賣交予一部分給咱,這算是坐地起價嗎?”
姓馮的商賈很是感慨:“聽說江南繁華,尤其是海邊新建的那座城市,燈火輝煌,徹夜不歇,堪稱不夜城,富庶不亞於南京、蘇州之地,尤其生產的水泥、玻璃、鋼錠、骨瓷、香水、香皂等等暢銷天下,我等必須抓住這個機會跟沈大人熟絡,才能從新城商品買賣中分得一杯羹……”
“糧食才掙幾個錢?哪怕三倍五倍,也就是幾百上千兩銀子的買賣,而且賺的還是昧心錢,心裡會不安……但若跟沈大人搞好關係,恐怕就是一生的富貴……諸位,你們說是不是啊?”
旁邊一名年輕商賈道:“就怕沈大人不給機會……咱做這點小買賣,人家不一定看得上……”
“也是。”有人吱聲道,“開封府沒什麼大商賈,咱的身家根本就不放在人家眼裡,說句不好聽的話,沈大人撥一根寒毛,都比咱腰身粗,也就救災能用上咱……若是朝廷調撥及時,何至於要用我們來出糧?或許這真是個改變命運的機會……”
呂梁霖道:“如此說來,諸位都同意借糧給沈大人了?”
馮姓商人問道:“現在隻是有人來通氣,是否做的準?還是說等沈大人來了之後再行商議?”
一群人又望著呂梁霖,眼神中滿是期待。
呂梁霖為難道:“就怕沈大人到來後,知府衙門設宴款待,士紳也都排隊招待,我等沒機會覲見……這裡可沒人敢承諾。”
“若有機會,能涉足新城買賣,彆說借點糧食,就算是把身家捐了也成啊。”人群後麵有人高聲喊著。
“嗬嗬。”
有人在笑,可能是嘲笑,也可能發自內心,場麵變得輕快許多。
呂梁霖道:“要不這樣吧,諸位先行回去準備,除了日常用度所需,把餘糧都準備好,沈大人曠世奇才,去年領軍平了中原戰亂,對我等有莫大的恩德。等沈大人到來後,諸位可跟鄙人一同前去拜訪,能見到沈大人最好,若見不到……隻能說遺憾。”
有人道:“光如此去求見有何用?最好早早定下迎接之事……官府可以迎接,難道我等便不能出迎?再者準備厚禮相送,若是以後沈大人能多照顧一下咱開封府的商賈,就算讓咱喝口湯,也是足以留下幾世的富貴。”
“那是,那是!”
一名姓何的商賈道,“沈大人治理地方卓有成效,尤其支持工商業發展,所到之處百業興旺,誰不想巴結?沈大人能來開封,可說是咱們所有人的榮光。”
呂梁霖眉頭緊皺:“你們都願意出糧,還隻是嘴上說說?這可是大事,不是你們隨便吹牛不打草稿,是要拿出實際行動來的。”
姓何的商賈道:“糧食可以出,要不呂當家的直接定下個數字,各家回去稍微合計,明日各家就把能籌措的糧食清單交上來……您看如何?”
呂梁霖點頭:“也行,趁著沈大人沒來之前,先把事情定下。若沈大人到了後,真要去見的話,誰借出的糧食越多,誰就排在前麵,沈大人或許會就此高看一眼,江南的買賣也就順理成章落到他頭上。”
姓馮的道:“那借多少糧食才合適?”
“自己看著給唄……就算你不想給,難道還有人會強迫你不成?”有人在旁奚落道。
姓馮的商賈氣惱道:“哪個不開眼的亂說話?老夫在賑災之事上一向不遺餘力,難道誰還會吝嗇不成?”
又有人道:“是否吝嗇不一定,若非沈大人親自前來,你們會想著借糧食?彆想著哄抬物價,謀取暴利就是好的……先前開封府發出通告籌集糧食,你們如何回應的,自己心裡最清楚。”
呂梁霖擺擺手:“諸位莫要爭吵了,既然大家都有心借糧食,鄙人先在這裡定下來,明日一早便統計數字,各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報上報。若有虛報,彆怪事後朝廷追責!”
……
……
沈溪人尚未抵達,開封府城已就否借糧之事產生爭議。
以地主豪紳為主體的群體基本選擇抗拒,也包括他們投資開辦的商號;而處於社會底層的商賈,則已做好準備,甚至主動求借,尋求能參與到新城的建設以及加入沈溪主導的新的商貿體係中去。
沈溪積極準備賑災的同時,京城這邊救災組織工作進展卻異常緩慢。
哪怕謝遷再有心,但因他思維的局限性,還有他行事的古板和固執,使得救災推進非常困難。
“謝老,現在獲悉,西北府庫空虛,甚至今年宣府和三邊還跟朝廷申請後續軍糧補助,此時征調隻怕會遭致軍中強烈不滿……若強迫遵行,西北地方必然會想法設法拖延,直至事情不了了之……”
楊一清單獨跟謝遷彙報時,沒有作任何隱瞞,直接把麵臨的困難跟謝遷說明。
謝遷歎道:“連年征戰下來,西北屯田大計屢遭破壞,原本以兵養兵的計劃基本破產……唉,大明窟窿實在太多了。”
楊一清趕緊請示:“之厚上奏已到京師,以他所見,朝廷需儘快借調銀兩往河南,以銀兩賑災方為上上策!”
“什麼?”
謝遷很意外,“他這麼快就有上奏到京城?”
楊一清點點頭:“非但如此,聽說接到聖旨後,他立即啟程,目前已到河南歸德府,積極組織救災,已初步穩定那裡的情況,下一步就要到受災最嚴重的的開封府。”
謝遷想了想,歎道:“他倒是兵貴神速,或許跟他正在北上途中,調頭比較容易有關……這也是陛下為何指派他去賑災的主要原因。”
楊一清心想:“這會兒還計較沈之厚行動快慢作何?不是應該先想想怎麼才能消弭災難?”
此時楊一清語氣變得謹慎許多,因為他知道接下來說的話很可能會觸及謝遷逆鱗,輕聲道:“謝老,之厚的上奏中,提到以朝廷銀兩換取地方士紳存糧,同時向商賈籌措衣物和藥材,並提出朝廷從全國各州府調撥糧食到災區不妥,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