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黃子澄(1 / 2)

當柳淳講出他的論斷之後,朱棣大為興奮,他敏銳發現,這個少年人的肚子裡,裝得可不隻是奇技淫巧,所謂的郭氏之學而已。

朱棣立刻拉著柳淳,到了自己的帳篷,兩個人秉燭夜談。

所謂大寧都司,範圍大致在長城以北,遼西走廊以西,也就是內蒙的東南部……眾所周知,長城是400毫米等降水線的位置,也就是農耕和遊牧的分界線。

而大寧都司呢,正好處在了農牧的過渡地帶。

有些地方適宜耕種,有些地方適宜耕田,全球氣溫提高,能耕種的麵積就多,氣溫降低,草場的麵積就擴大……早在春秋戰國的時代,燕國就在這裡留下了農耕文明的種子。

“王爺熟讀經史,肯定清楚,曆代以來,大寧都司的這塊,總是得而複失,失而複得,不像中原腹地,無法長時間維持。”

朱棣點頭,“本王在北平多年,也看得出來,韃子時常南侵,襲擾百姓,打草穀,搶掠殺人……百姓逃亡不斷,朝廷不得不派兵保護,即便如此,日子也十分艱難。”

大寧都司這塊有兩個毛病……第一,氣候條件本身就差,產出遠不如中原,第二呢,安全環境差,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進行保護。

得到的少,付出的多,問題就來了,國家強勢的時候,還能維持,一旦衰敗,就成了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

分析清楚情況,柳淳就道:“王爺,要想站穩腳跟,關口就在於提高大寧都司的經濟效率,讓這裡產出更多,變得更有價值!”

朱棣輕笑道:“柳淳,你方才說是上天稟賦,難道你能逆天而行嗎?”

柳淳連忙擺手,“我可沒有那個本事,誰也不能逆天,但是卻可以利用老天爺給的條件,發揮最大的價值……大寧都司縱然有千般不好,但這裡土地廣闊,人口稀少,可耕種的土地極多。而且還能發展畜牧,養殖牲畜。”

柳淳侃侃而談,事實上在元朝統治之下,大寧都司的位置,由於沒有戰亂,很多漢人百姓前來開墾屯田,已經形成了墾耕牧養,軍民相參的局麵,隻是元末的戰亂,又把很多人趕出了草原。

“王爺,我們要恢複耕牧結合的局麵,隻不過這個農牧,都要和中原有所區彆。”

“如何區彆?”朱棣已經用請教的口氣詢問。

“在農的這塊,我提議要多種黃豆和油菜,對了,還有甜菜!”

朱棣眉頭緊皺,“柳淳,這些東西可不頂餓啊!”

“那就對了!”柳淳笑道:“這裡的土地產糧本就不如中原,索性讓這裡多種經濟作物,換取更高的利潤,而糧食呢,從中原輸送,控製住了肚子,自然能控製住人心!”

柳淳講的,正是最簡單的農業分區,朱棣卻是第一次聽說……老朱治國,奉行的是男耕女織的那一套。

家家戶戶,都種糧食,多餘的土地拿來種桑,種麻,爭取每家都能自給自足,那才是最好的。

誠然,朱元璋的做法對於自然條件比較好的中原和江南是管用的,但是在長城一線,就未必是最好的選擇了。

“有些道理。”朱棣又道:“這是農,那牧呢,你準備怎麼辦?”

“王爺,遊牧部落之所以威脅巨大,關鍵就在於他們居無定所,來去如風,對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差,遇到年景差的時候,不得不南下搶掠。我的意思是讓他們安定下來,變遊牧為定居!”

“定居?不成的!”朱棣連連搖頭,“你沒看過,牛羊到了一處,草很快就吃光了,不走就會餓死的。”

“王爺,假如讓牧民種草呢?”柳淳笑嗬嗬道。

“種草?開什麼玩笑,有種糧食的,還沒聽說種草,更何況草遍地都是,為什麼要種?”

這就是觀念的差彆了,農業需要精耕細作,畜牧業同樣需要。

“王爺,草也不全是一樣,如果能廣種牲畜喜歡,產量又高的苜蓿,牧民就能安居下來,用圈養的方式,飼養牲畜……同樣的一塊草場,就能提供更多的牛羊。而這些牛羊正好能給北平的百姓提供肉食,甚至可以遠銷其他的地方。牧民有了穩定的生活和穩定的收入,也就不會想著搶掠。還有,產出提高之後,繳納的賦稅更多,可以供養的軍隊也就多了起來,如此一來,大寧都司就變成了朝廷的聚寶盆,誰還願意隨意丟掉?”

柳淳給朱棣描繪了一個非常宏大,又十分完美的願景。

幾乎能想到的麻煩,柳淳都給解決了。

乾得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