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年紀輕輕,毫無資曆德行,如何能教導太孫,還請陛下另擇賢良,以免……誤了太孫的學業!”
柳淳說完,偷眼看朱元璋,發現老朱正似笑非笑地看著他,眼神之中,充滿了玩味——和凶戾!
“柳淳,你不願意教太孫?”
“臣不敢,臣隻是覺得太孫年十五歲,臣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什麼意思?”老朱追問。
“臣辦學教導基礎學問,顯然不適合太孫,但教導更高深的,諸如治國之道,臣怕影響了太孫的一些看法,臣,臣覺得,能教導太孫的隻有陛下一人啊!”柳淳也算是福至心靈,竟然憋出了一個主意,“陛下應該把太孫帶在身邊,言傳身教,臣隻能拾遺補缺,如此才能教好太孫!”
此話一出,老朱終於點了點頭。
“也好,朕已經失去了兒子,不能再失去孫子,唯有跟在朕的身邊,才能確保萬無一失。”老朱又沉吟了一會兒,似乎是想了許多,才緩緩道:“柳淳,太子臨終之時,建議朕,要厲行變法,朕應允了他。變法是一定要做的,而且要以霹靂手段,破釜沉舟之決心,推動變法。朕心不改!”
老朱再度亮出了態度,柳淳的心稍微安了,可下一句話,卻讓柳淳安的心又懸了起來。
“朕讓你教導太子,不是讓你教他詩詞歌賦,文章禮儀,而是讓你告訴太孫,要繼承父祖之誌,變法重任,重愈山嶽,朕希望他能扛起來。”老朱對柳淳道:“你比太孫大不了幾歲,應該好好相處,悉心教導,有朝一日……你就是朝廷的股肱之臣,從現在起,你也要有個重臣的樣子,斷然不能像以前那樣,乖張跳脫,行為荒唐,若是你把太孫帶壞了,朕饒不了了!”
老朱的這番話,乍聽之下,就是一個祖父的正常要求。
可仔細品味,柳淳卻冒了冷汗。
老朱還是想堅持變法,這是沒有問題的,他安排柳淳當太孫的師父,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希望太孫也能支持變法。
但與此同時呢,老朱又把對兒子朱標的心裡,投射到了朱允炆的身上,希望把太孫教好,這個“好”怎麼定義呢?
當然是想朱標那樣,端莊持重,溫良恭簡,仁愛敦厚,孝順老實……試問,原本的朱標,支持變法嗎?
沒有啊!
他是真正接觸了民間疾苦,在長時間的糾結和掙紮之中,才幡然悔悟,覺得變法重要的。
可朱允炆呢?
能像朱標一樣,去接觸民間嗎?
不行的!
老朱已經講了,要把孫子留在身邊,確保安全。
一個十五歲的人,放在後世,或許還是少年,可以改變,可在大明,這個年紀已經能當爹了。
他又讀了那麼多年的書,不用重手,不采取特彆的方法,如何能改變他的想法?
偏偏朱元璋又舍不得……
柳淳很悲哀發現,或許朱元璋都沒有想清楚其中的關係,這位皇帝陛下已經陷入了矛盾當中而不自知。
放在以前,柳淳是敢說話的,道理很簡單,因為有朱標在中間周旋,說的過分,也沒有什麼。
可現在不行了,朱標死了不說,老朱還拿重臣的標準要求他,有很多話,就隻能埋在肚子裡了。
真是麻煩啊!
柳淳滿心糾結,但又不能不答應。
朱元璋終於又把朱允炆叫了過來。
朱允炆十分客氣,主動給柳淳問好,“皇祖父,孫兒曾經跟梁國公學武,梁國公請柳先生過去,給皇孫們講一些算學,孫兒慚愧,竟然不如高熾弟弟學得好。”
老朱輕笑:“沒關係的,從今往後,柳淳就是你的師父,有什麼你就向他請教,他不會藏著的。”
朱允炆大喜,“柳先生,弟子見過先生!”
柳淳慌忙搶先還禮,怎麼說呢,朱允炆的禮節很到位,可柳淳就是親近不起來,一如之前的幾次上課一樣。
但柳淳還是努力拉近兩個人的關係。
“殿下,算學一道,是所有學問的根基,老百姓常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管好一個家,就是要知道有多少人,有多少糧,有多少錢,然後進行合理的調配。國就是許多家庭的總和。要算好國家這筆大賬,比起算好家庭的小賬難得多。殿下天資聰穎,一定能學好的。”
朱允炆努力點頭,“請先生放心,弟子雖然愚鈍,但弟子相信,勤能補拙,一定能學好的!”
朱允炆說這話的時候,眼角餘光,似有若無,瞟向老朱的方向。
朱元璋聽著孫兒的話,非常受用,頻頻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