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8 漏奪附黨(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505 字 10個月前

() 知三君還有後人,景顧不禁淚流滿麵。

張儉慨歎:“俗謂‘三歲見老’。‘顧行而忘利,守節而仗義,故可以托不禦之權,可以寄六尺之孤。’古來明主,莫過如此。”

見景顧慨然拭淚,張儉又道:“日前,幕府中丞賈詡,詢問令尊近況,欲授以武都令。”

景顧父,景毅,字文堅,蜀郡梓潼人。先為太守丁羽察舉孝廉,後為司徒舉“治劇(謂善理繁棘政務)”,曆任陽侯相,高陵令。立文學,以禮讓化民。遷侍禦史。吏民守闕請之,三年不絕。

“時,侍禦史蜀郡景毅子(景)顧為(李)膺門徒,而未有錄牒(其子景顧未錄入黨人名冊),故不及於譴(故其父景毅未受牽連)。(景)毅乃慨然曰:‘本謂膺賢,遣子師之,豈可以‘漏奪’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歸,時人義之。”《後漢書李膺傳》。

自甘附黨,又何止景毅一人。

黨錮禍起,天下士人牽連者眾。皇甫規雖是名將,然才名不彰,顧得幸免。其自詡為西州豪傑,以未牽連黨事為恥,於是上疏自表:“臣前薦故大司農張奐,是‘附黨’也。又臣昔論輸左校時,太學生張鳳等上書訟臣,是為黨人所附也。臣宜坐之。”朝廷知而不問,時人以為(皇甫)規賢。

此二事足見一斑。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大漢,“家國天下”。黨人忠義,可歌可泣。待後世“家天下”。黨同伐異,黨爭誤國。一前一後,不可同日而語。

景顧乃李膺門徒。自是黨人無疑。故往來黨魁精舍,引為心腹。這便言道:“此必是薊王授意。”

張儉笑道:“必是如此。”

“薊王為人行事,令人歎服。”景顧心生慨歎。

“知人善用,薊王可謂明主乎。”張儉亦感慨良多:“我輩僅憑一腔碧血,不知明哲保身,慘遭屠戮,十不存一。然薊王卻屢屢,化險為夷。此乃應運而生,神鬼庇佑也。”

“先生所言極是。”景顧拜服。

薊王陵,地宮耳室。

記室掾例行通報:“董卓、袁紹等,趁休沐,赴黨魁平樂會。與先前彆無不同。唯一例外,便是豫州牧孫堅。”

“孫堅亦赴會。”幕丞賈詡,若有所思。

“正是。”記室掾又道:“黨魁精舍,非黨人不得入內。一般細作絕難混入。故未知詳情。”

“黨人今非昔比。黨魁隻身上洛,負天下之眾望。焉能有毫厘之失。”賈詡言道:“且名士自風流。閒雜人等,相形見絀,掩麵遁走不提,又豈敢近身窺探。”

“幕丞言之有理。”記室掾再問:“‘衣帶詔’既已外泄,何、董二戚,必有所動。按理說,孫堅乃出董重幕府,素為其爪牙心腹。為何偏在此時,不避耳目,親赴平樂會。”

賈詡輕輕頷首:“此處存疑。”

記室掾欲言又止。天人交戰,終咬牙進言:“袁紹、袁術、曹操、孫堅,皆與主公,相交莫逆。且黨魁又奉右國令遺命,續掌天下棋局。是否……”

“且說來。”賈詡不動聲色。

“主公與‘衣帶詔’,可有牽連。”記室掾既出此言,必有所指。

換言之,麾下遊繳,或已上報類似風聞。

“主公光融天下,明以照奸。人前人後,彆無異同。豈能暗施陰謀,行借刀殺人之絕戶毒計。我,為臣久已,從未見主公如此行事。身為人臣,食君之祿,擔君之憂。以後,切莫見疑。”賈詡循循善誘。

“卑下遵命。”記室掾肅容下拜。賈詡推心置腹,記室掾焉能不知。

賈詡又道:“主公已六百裡傳書林慮山。不日當有消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