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薊王兼督四州,天下震動。
大河以北,除青州半壁。皆為薊王所轄。
先前大漢一藩,一國濟天下。國中官吏,先治政冀州諸國,後散布河北。然如州牧、郡守、縣令等主官,皆出洛陽敕令。甚是先帝,西邸賣官,中飽私囊。更有甚者,為空置官位,不惜借黃巾洗地。
故先前薊吏多“少吏”。今薊王兼督四州,吏治自上而下,皆出(薊)王命。換言之,上至州牧,下至鬥食,皆由薊王任命。
四州薊吏彈冠相慶。
各級長吏,卻望風解印去。
薊王乃薊國之君。今漢諸侯,皆為郡國。便是所謂“郡國並行”。如何能督四州。故董侯之意,薊王以輔漢大將軍,兼督四州事。
四州之事,皆出輔漢大幕府。
先前,薊王設南閣,主幕府人事。掌錄幕府眾官籍簿,舉劾善惡,升貶任免,功過賞罰,諸如此類。如今權利更大,掌四州人事。
南閣祭酒許攸,名傳天下。
四州長吏,紛紛遣使來拜。府前裡道,車接如龍。許攸閉門謝客,客居南閣,累日不回。奈何阻塞交通,恐至怨聲載道。稍後遣人傳語,南閣相見。
拜謁名刺,悉留。裹挾禮單,皆拒。
陳林暗問情由。
許攸以心腹之言相告: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國俸之高,兩漢罕有。許攸年入數千萬鈔。些許錢財,何必自汙。
陳林慨歎。遂有名篇:《吾食君俸》。以《國語·越語下》:“臣聞之,為人臣者,君憂臣勞,君辱臣死。”之句開篇。論及君臣之道,名利取舍,報効守節,言辭懇切,入骨三分。
入選太學文範。為警世名篇。
薊王聞之。遂命將作寺於南港,十夷王邸旁,另造“四州郡(國)邸”。
郡(國)邸,本為諸郡設京邸。諸郡及諸國,於京師設立邸舍,供郡國至京師者住宿。初受少府所轄,繼屬中尉,後屬大鴻臚。有郡邸長及丞,主其事。今漢多省邸長、丞,由大鴻臚派郎(官)主事。又有郡邸獄,凡郡國上計者犯法,皆由該獄收押。
四州郡國邸,隸屬幕府。邸長、守丞,齊備。凡四州來使,皆入邸中。無需親赴幕府,南閣投刺。隻需將名刺呈報守邸長、丞,安心恭候即可。
薊國吏治,無出其右。
南閣籍簿,官員生平履曆,翔實可證。勝任與否,一目了然。上計署、門下署、南宮少府等,功不可沒。
至此,四州與薊國,無分彼此。
凡大河水路,通達之北,上溯大小榆穀、賜支河曲、賜支河首,積石山,乃至鹽澤、昆侖,皆歸王治。
幅員遼闊,何止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