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 兼顧利弊(2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3489 字 10個月前

薊王辨物識人,繩之以公道,不量之以私術。簡而言之,不以個人喜好,評判是非功過。是為公私分明。

五胡亂後,再無百家。隻剩儒教,更無儒家。正因失去了兼容並包,家國天下的胸懷。凡稱“家”,多是和合之風。凡稱“教”,皆是排他性的知識壟斷,及思想禁錮。

漢唐之後,再無儒家。隻剩儒教。其結果。與所有盛極一時的宗教類似,最終皆消失於廟堂。

故而,禁錮諸夏千年,不是儒,而是教。

天下皆知,薊王兼顧利弊。西域諸妃,故盼多生子嗣。以求根深蒂固,有備無患。

數九寒冬,薊王亦不得一日清閒。存恤國中老弱孤寡。衣服皆出自少府織室。乃後宮佳麗,日常所織。命少府縫製冬衣,並薪炭米肉,林林總總,遍賜國中。尤其所賜米肉,多出太醫寺義倉。此乃國主恩義。故又稱“恩賜”。

樓桑宗親,乃劉備攜公孫長姐,並族中叔父,親自登門。所賜雖於國中無二。王、後同賜,足見恩義。八王子亦雖父母同行。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當可體會,最為寬泛的百姓之屬,及最廣泛的道義所存。

薊王夫婦,於樓桑老宅設宴。與樓桑宗親同樂。

舅父等範氏宗親亦在。文、修、武、備。劉氏四子,兄弟齊聚。大兄劉文,為太倉令。二兄劉武,為真番屬國都尉,俸比二千石,掌蠻夷降者,稍有分縣,治民比郡,有丞、候、千人等。四弟劉修為貲庫令。與大兄劉文,同食真二千石祿。薊國二千石,可想而知。

話說,遙想當年。宗祠大考。樓桑四子,名列前茅。老族長,求名師授業。豈料那位名不見經傳的涿縣城中大儒,隻願收為著錄弟子。

如今再回想,不知可曾悔不當初,扼腕歎息。

話說,樓桑距涿縣,不過十裡。奈何薊國數次並土,皆未能將涿縣收入國中。究其原因,涿縣乃郡治,又縣為郡名。若將涿縣並入薊國,涿郡又當何為。

涿縣樓台近水。少君侯,還稱少君時,涿縣屬吏便與樓桑宗親多有往來。舉家遷入薊國者,亦不在少數。涿縣因而得利。亦是幽州雄城。吏治民生常為諸郡之先。

兩漢以來,幽州本就是匈奴歸義侯國,林立之地。漢胡向化,屢見不鮮。自少君侯一戰滅鮮卑,草原零散部族,不願為“亡胡”,便紛紛內遷。西林、安次,皆循此例。

西林馬邑,橫豎七裡,與逎國一林之隔。軌路車樓,豢養良馬五十萬匹。國中青儲飼料,足量供應。紫花大堤,苜蓿隨時割取。逢賽馬日,販賣饢燒,青甘,乾果、肉脯,居家日常,紡毛織毯。日漸富足。

尤其西林邑民,多以劉為姓。先前胡雜馬賊婦孺,尊劉備為“大人”,今稱“單於”。乃舊習難改。邑中少年,皆尊“王上”。

謂潛移默化,莫過如此。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